“今天早起,带着大爷们到中华女子学院看我们自己的展览,从定下行程那时起,大爷们就一直很兴奋。75岁的希林大爷昨晚特意刮了胡子,今天更是早早就跑到桥头等我……”2023年11月28日,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河南台村驻村第一书记杜京珊在微信“朋友圈”记下工作见闻。她所说的“自己的展览”,是河南台村的乡村摄影展,展出的是河南台村138位村民的笑脸,中华女子学院是摄影展高校巡展的第一站。
虽然高校巡展启动在深冬,但其实种子早在一年多前就已种下。2022年7月20日,杜京珊着急外出开会,路过村里的大槐树时,看到村内4位最年长的奶奶正在乘凉。杜京珊走过去又退回来,用手机给她们拍了张照片留念。让人没想到的是,短短一周后,其中一位奶奶突发疾病去世,这张照片成为她在人世间最后的影像。“从那时起,我就萌发了要给村里老人拍照片的念头。”那时杜京珊的想法简单直接,她想要替乡亲们留住幸福的笑颜。
随着驻村工作的深入,最初的想法逐渐变得丰盈起来。杜京珊想借乡村摄影展打开外界了解河南台村的窗口,铺设青年人投身乡村发展的桥梁。2023年6月底,杜京珊邀请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的150名师生到村开展教学实践周活动,向他们讲解河南台村利用“生态+文化”的双重资源优势,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村治理等方面的成效。
一周的在村实践,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他们的脑海中播下一颗种子。实践周结束没几天,暑期调研小组的5位学生再次回到河南台村,调研村居养老情况。听说有3名学生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杜京珊迫不及待说出了乡村摄影展的想法,极力邀请他们参与进来,乡村摄影展迅速提上日程。
“到调研结束时,已经拍摄了80多位老人。”杜京珊说,曾有一位老人,照片还没拍就去世了,这让她意识到时间的紧迫,后来多次组织学生到村补拍。最终,138位在村常住的老人完成拍摄,留下了千余张幸福笑脸。重阳节那天,杜京珊将这些照片冲洗出来,在河南台村办了首场乡村摄影展。看着一张张熟悉的笑脸,老人们露出了比照片中更灿烂的笑容。
摄影展的良好效果让杜京珊欣喜不已,但她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她要将摄影展以不同主题在不同高校推出。“尽可能多地进行社会面展示,增进大家对新农村的了解,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一个多月后,河南台村的乡村摄影展从小村凉亭搬到了中华女子学院,本次的主题是“朝记夕颜——情暖河南台”。“展览吸引了很多学生围观,留下了一张张情真意切的便签。”杜京珊说。
将河南台村推介出去的同时,让村民尽可能多地出去看看,这是杜京珊做高校巡展的两条主线。但因为河南台村位置比较偏远,许多村民身体经不起长时间奔波,杜京珊只好将步子迈得小一点、稳一点。去年11月28日,杜京珊带着两位身体硬朗的大爷来看展览,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段文字。“特别开心!特别高兴!特别激动!”杜京珊说,参观结束后,大爷们用了3个“特别”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更坚定了自己将展览带到更多高校、将更多村民带到展览现场的想法。
开展一周后,杜京珊在朋友圈继续写道:“一直努力推进乡村摄影展进高校,不仅仅想展现我们村民的质朴、农民的幸福,更大的作用是可以为高校学子种下一颗种子,待春光灿烂、春雨温润,这颗种子破土而出,他们可以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多的贡献……”现在,杜京珊正在等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并能在不久的将来枝繁叶茂。
本报记者 刘凤双
通讯员 乔牧 左岩彬 张链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