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立春节气。“得亏王立春老师的指导,我们2023年玉米再获大丰收。”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民乐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峰说。
王立春在位于吉林省乾安县的试验田内查看玉米长势(2023年7月摄)。 (受访者供图)
王立春,仿佛就是为农事而生的。被农民称为“王老师”“王专家”的他,是吉林省农科院研究员,赫赫有名的“增产王”。东北玉米亩产从20世纪80年代的250公斤提升到本世纪初的390公斤,再到现在的490公斤,他功不可没。
深翻+水肥一体化,是王立春团队高产技术的集大成者。王立春研究发现,玉米高产的核心是密植,密植就要解决水、肥供应和土壤条件问题。于是,他将自己多年研究的技术工程化,并借鉴国际先进滴灌技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耕层空间,在植株生育期通过滴灌实现精准施水施肥。简单来说,就是把各种高产技术打捆,实现对水、肥、土壤这些影响产量因素的最优化,达到高产目标。
为了让这项高产技术在其最适宜的地区发挥作用,王立春想方设法动员松原100多位农民和村书记,租了一辆大客车,分两次把他们拉到内蒙古通辽市的试验田里去现场观摩。
亲眼看到效果的民乐村,率先决定实施水肥一体化。王立春和团队成员一边手把手教农民,一边不断改进完善技术。他们先将地下埋管改成地上铺管,解决地下管维护难的困扰;又研发出可以回收使用的软管,使成本从每公顷3万元降到1000多元,一眼井的灌溉面积从三四公顷提高到10公顷……如今,这项技术正在吉林西部大面积推广。
王立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研究的技术一定要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才没白做。”他们在桦甸的高产示范区产量增加了15%—20%,周边地区农民跟着学,也实现了增产10%—15%。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已过耳顺之年的王立春从吉林省农科院资环所所长卸任后,担任吉林省农科院主要粮食作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开始带领团队向更高目标冲击。他说,同处世界黄金玉米带,发达国家亩产达750公斤,“我的任务就是把黑土地的增产潜力挖掘出来,争取玉米亩产再创新高,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郎秋红 薛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