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西省黎城县黎侯镇陈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现场,一台台挖掘机在挥舞“长臂”破石掘土,推土机来回奔走整地,工匠们精心砌墙保土,机器轰鸣声、铁锤碎石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小田”并“大田”、“粮田”变“良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曲。
40多年前,陈村农民分到了土地,大块的条田被田埂分割;40多年后,陈村农民又铲除田埂重新结合到了一起。“过去,这60亩耕地是按肥力、地势、灌溉条件,分给了83户,”村民武文中回忆说,“最头疼的是排队浇水,有时候从前一晚开始排队,一直等到第二天下午。”
武文中有2块互不相连的“巴掌田”,最大的一块0.45亩,最小的一块0.12亩,由于耕地分散,种要分成2次,收也要跑2个地块,至于平时的除草、施肥、浇水等,更是哪一处也不能落下。“两块地相隔一段距离,我骑着摩托车来回跑。有时候一晚上同时给2块地浇水,全家老小要通宵守在田埂上。过去,因为浇地的事,村里常有打架的。”武文中说。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革势在必行。陈村村“两委”决定以“规模化、宜机化、生态化、智能化、产业化”为方向,以“小田变大田”集成改革为抓手,实行分区域、分地块、分土地类型差异化整治。
然而,改革一开始很不顺利。陈村党支部书记陈鑫莲说,许多农户认为自家责任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怕整合过后,给自己换回土层浅、地力薄的地块,影响收成,不划算。还有一些农户将原责任田旁的沟沟岔岔进行了平整,担心这些不算面积。
为保证农户承包土地权益不受损、经营面积不减少,村干部逐门上户走访。经过耐心解释,所有农户全部同意“小田变大田”,同意以土地流转的方式由村集体实施。“从去年秋收到现在,我们按照宜平则平、宜梯则梯的原则,实现小块田化零为整,不仅农业机械有了用武之地,通过整合还新增了60亩耕地。”黎侯镇镇长刘建国说。
小田变大田,带来了多方面效益。记者与农户掰着指头算起了增收账。先算成本。过去,请农机手来田间作业,得花上好几天,耗油又费事。今年,从整地、起垄、播种、施肥、喷药、收割全过程机械化,每亩总成本降低20元。再算增收账。今年,计划实行轮作模式,进行大豆玉米套种,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统一管理,每亩预计增收约200元。最后还有土地“溢出账”:土地合并后的溢出面积60亩,给村民和村集体又带来一笔可观收入。
黎侯镇党委书记路玉栋说,陈村试点小田变大田,带动全镇土地综合整治,耕地增加了,粮食增产了,农民增收了,集体经济也增强了,可以说一举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