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看落实 话振兴丨贵州省台江县南宫镇交宫村:“一尾鱼”里话治理
2024-08-09 12:0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贵州省台江县南宫镇交宫村党群服务中心外有一条水渠,日夜汩汩流淌,水流清澈。

  指着这条清渠,交宫村党支部书记欧阳光前说:“我看有的城市,鱼儿在串联起来的排水沟里游动,吸引很多游客。我也在考虑,村里能不能创造旅游新卖点,毕竟这可是山泉,四季常流。”

  交宫村森林覆盖率96%,夏天的早晨草木疯长,一条覆盖浓荫的石板村道,伴着从山岭间冲出来的翁密河水,记者来到村民古色古香的吊脚楼前。

  “到了,你看这个鱼池。”欧阳指着村民熊昌荣家门口的一个鱼池说,“别看现在水好鱼肥,以前这个池子的位置就是个猪圈。”这个鱼池高出地面1米,三角形,不到10平方米。仔细看,里头有草鱼和鲫鱼在活动。

  猪圈变鱼池的故事,说来话长。交宫村耕地零散破碎,很难发展大规模产业,村“两委”把乡村旅游当作富裕村民的主攻方向。村里原有一些闲置的空地,老百姓拿来做猪牛圈、放木材和杂物。2023年,村里已经获评国家3A级景区,但分布在村头巷口关键位置的18个猪圈,让游客掩鼻侧目。

  村“两委”进行调研,了解到本地群众对改造猪圈也有不小的呼声。随后,村里召开了村民大会,正式决定改造猪圈,费用由村里争取项目资金来支持。

  猪圈是过去生活惯性的一部分,哪有那么容易改。关键时刻,党员站了出来。村妇联主任邰秀英、退休的老书记潘胜似,都是在开完会的3天内就动手改造,村“两委”立马组织干部和热心村民帮两位先行者一起干。

  接下来的两个月,村里把猪圈改建成了养鱼池。养猪也没有完全禁止,只是必须在指定地点集中饲养。

  建设中,村里给农户建鱼池、铺水管、买鱼苗和饲料,村民只要出地就好,村集体和农户共享收益。第一年的卖鱼所得,村集体和农户三七分,第二年、第三年都是四六分。三年之后,村民想自己养鱼就自己养,想继续让村里买鱼苗和饲料的话,利润则五五分。

  池子建好了,养什么?之前,村“两委”本想养龙虾养牛蛙,但是牛蛙会污染水源,龙虾繁殖太快,都养不得。最终,通过议事,大伙儿决定养鲫鱼、鲤鱼、草鱼,做酸汤鱼卖给游客。也有个别农户养观赏鱼,村里也不强制。这样算下来,老百姓一个鱼池,当前平均年利润为1600元。

  “发展产业要学会换位思考,换个立场看问题,时常扪心自问‘这么干对群众有什么好处’,群众才可能支持你,想办的事才能推下去。”欧阳光前说,这是猪圈改鱼池给自己的最大启示。

  37岁的欧阳,2021年从年薪20万元以上的国企副总位置上辞职,回到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是带着与众不同的想法回归的: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他把村集体分红从5万元一年降到2万元,但要求企业聘用本村村民,还让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昌成到企业跟班学技术;他每年定期召开本村大学生交流会,鼓励年轻人回村一起干;和贵州财经大学、湖南特色教育学校等联合开展社会实践研学,在网络平台“推销”徒步探险、天然瀑布等卖点亮点;组织跳舞队,各组队员轮流接待游客,大家都有钱赚……

  在欧阳的带领下,交宫村相继获得州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庭院经济示范村”“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23年,交宫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20万元。在翁密河边的老磨坊咖啡馆里,欧阳作举杯状:“我们要努力再努力,让交宫的山山水水成为更多人的远方。”

  本报记者 周静文

  实习生 张媛

  通讯员 邰芸 蔡琪

责编:蒋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