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辉煌 村宝之光丨重庆下庄村:不信天不认命,绝壁凿出“致富路”
2024-08-16 09:4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下庄村全景。 (新华社发)

  进入暑期,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格外热闹,一批又一批高校学子慕名而来。在下庄事迹陈列馆,讲解员向来访者展示着旧器具与老照片,一遍遍讲述下庄村绝壁修天路的传奇故事,诠释下庄人“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宝贵精神。

  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下庄村,四周是海拔高于千米的险峻大山,村里近400名村民犹如生活在井底。村书记毛相林介绍,修路之前,从“井底”到“井口”要经过108道“之字拐”,成年人手脚并用来回要花3天时间。1997年的一天,毛相林从县里参加村干部培训班回来后,决定向悬崖峭壁开战,抠也要抠出一条路。

  在当晚的村民大会上,毛相林修路的想法备受质疑。村民不是不想修路,可一没资金二没设备,在悬崖峭壁上修路谈何容易!毛相林耐心地和乡亲们磨嘴皮、算细账,乡亲们终于点头同意。可修路的钱从哪里来?毛相林带头卖猪卖粮,拿出自己所有积蓄和母亲攒了一辈子的700元养老金,乡亲们东拼西凑3960元,毛相林又以个人名义贷了1万多元,1997年11月12日,下庄村打响了向命运抗争的“第一炮”。

  村民们住山顶喝泉水睡山洞,用大锤钢钎簸箕等简单农用工具开凿出一片希望。2004年,下庄人以鏖战7载、牺牲6人为代价,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宽约2米、长约7.9公里的土坯路。“很多人问我,修这条路靠的是什么?我觉得最重要是一种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毛相林坚定地说。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下庄人先凿“出山路”,再通“致富路”。毛相林带领村民发展产业,2009年试种西瓜、2013年试种柑橘和桃树,下庄有了像样的产业。2015年,下庄村在巫山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有了产业支撑,下庄村路油化了、路灯亮了,建成通车了旅游环线。2023年,该村柑橘收入超过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8万元左右,村集体收益16.22万元,11户村民通过民宿获得分红17.9万元。

  从过去的“天坑村”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这些年,下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从这里破土而出,催生了许多年轻人的“返乡梦”。毛相林告诉记者,许多沿着“天路”走出去的下庄人,这几年又沿着“天路”重新回到了下庄村,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活力。

  “90后”女孩袁孝鑫出生在下庄,她的妈妈陈祖英不仅参与过修路,还曾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天路”开辟后,为了让儿女接受更好的教育,陈祖英一家曾搬离过下庄村。2021年,下庄村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陈祖英瞅准时机回村,将自家老屋翻新开起了农家乐,同时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

  陈祖英回村的第二年,在外工作多年的袁孝鑫也辞职回乡。“我心里始终牵挂着下庄,我要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外村人听。”回到下庄的袁孝鑫,创办了“下庄布谷”扎染工坊,她说:“我一直喜欢制作扎染工艺品,听老一辈人讲,下庄村以前也有扎染。”她一边向老手艺人请教,一边到云南学习扎染。

  随着技艺的提升,袁孝鑫开始将“天路”“柑橘”等下庄元素融入作品。在染布上,她用婉转的线条勾勒出几个“之”字,她说:“过去,下庄被深锁在天坑里,出村的路是绝壁上108个‘之’字拐的羊肠小道。现在,这是一条未来通往幸福的路……”2022年底,袁孝鑫被评为巫山县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下庄村的发展太需要这些年轻人参与!”毛相林很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袁孝鑫”回村发展。2023年,袁孝鑫拥有了新身份——下庄村村委会主任,她开始学看数据统计、做田野调查,带着村民迭代升级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及和美乡村建设。手握下庄村发展的接力棒,袁孝鑫坦言自己压力与动力并存,“我一定要带领乡亲们加油干,把下庄建设好、发展好,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本报记者 刘凤双 通讯员 孟洁瑾

责编:蒋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