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见行动”系列报道之一丨适度规模经营,走出农业现代化新路子
2024-08-30 09:0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福建省政和县外屯乡稠岭村俯瞰。吴本轩 摄

  乡村,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本报记者深入采访,呈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跨村联营、乡村振兴公司等多种形式的新探索。

  专业合作社,零散土地连成了片

  “200亩水稻,新型收割机一上午就能收完了!”祁伟是宁夏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司家桥村村民,5年前,他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650亩耕地。今年,他种了200亩水稻、450亩玉米。

  司家桥村土地平整连片,但土地都分到各家各户,村民分散种粮,种植的时段、品种、模式各不相同,农业机械化很难充分发挥效用。近些年,随着农村劳动力逐渐向非农化转移,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司家桥村得以实现。目前,司家桥村种植水稻1300亩,其中550亩都集中流转到两家专业合作社。村民贾秀梅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受益者,家里没精力打理的3亩地流转出去后,每年的流转费和分红就有两三千元。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镇西屯村党支部书记张伟杰,亲身经历了西屯村家庭农场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转变。“年轻人外出务工,土地抛荒,怎么办?”2012年,张伟杰成立西屯村太行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400亩,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管理。后来,在上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帮扶指导下,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峰峰农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规模经营。合作社采取农业半托管服务,向周边17个村共计8000余亩土地提供翻地耕种、种子播种、飞防打药等服务。合作社有在册农技专家10余人,定期开展村民农技知识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帮助解决生产问题。农户张增祥说,“我种植的桃子遭遇了病虫害,打了个电话给合作社,第二天,合作社就带了农技专家帮我查看,教了我一些病虫害防治办法,很管用!”

  专业合作社,让土地、资源、人才等要素得到适度集中,发挥出规模效益。

  2022年,广东省陆丰市城东街道高美村在原有8个经济联合社的基础上,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进一步整合集体资源,推动土地统一管理、统一流转,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竹笋、香水柠檬、南美白对虾等特色农业产业,推进产业集约化发展。村党委书记陈云棠介绍,“我们整合原来种茶叶的散户和小作坊,引进潮州凤凰‘托富之家’种制技术,提升茶叶品质,推动茶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管理。”目前,高美村茶园面积3000多亩,年产量近400吨,种茶户年收入超10万元,每年为集体经济增加近36万元收入。

  跨村联营,抱团互补做大蛋糕

  “我们的新品种果蔬畅销省内,就连上海、武汉等地的商超也前来采购,给村民带来可观收入。”今年夏天,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空冢郭镇王会朝村高效农业示范园喜获丰收,园区与周边村子的采摘园所形成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带也火了一把,这让村党支部书记王印年兴奋不已。

  王印年把这种变化归功于空冢郭镇创新“强村带弱村”联动发展模式。空冢郭镇依托高效农业产业园和半坡朱村中医健康产业园,吸纳王会朝、大曹、杨店等村组建“八村联盟”,合力发展西红柿、吊瓜、金丝皇菊等特色产业,让近300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约5000元。

  初秋时节,安微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四季榴园景区游客络绎不绝。2022年4月,烈山镇将全镇14个村(社区)党组织拧成一股绳,建立“跨村联营”党建联盟。每个村(社区)拿出40万元入股联营成为共同体,成立禾佳景区管理公司,盘活国家AAAA级四季榴园景区资源,招引第三方旅游公司专业团队,采用“托管运营”方式,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跨村联营、托管运营”的模式,还吸引了社会投资8000余万元,烈山镇又以“皖北川藏线”为枢纽,串联起滑雪场、动力乐园、四季亲子乐园等10余个文旅项目,形成春、夏、秋、冬四季业态。2023年,四季榴园景区接待游客180万人次,营业收入770余万元,带动周边餐饮零售额达3000万元,为300多名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我们村是‘跨村联营’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在今年3月首届分红大会上,一下子就分到了5万元。”榴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宋兴珍兴奋地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更坚定了我们继续推进‘抱团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跨村联营,把地域邻近、产业相近的村庄形成联合体,抱团发展,共同做大蛋糕,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走上了这条适合村情农情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之路。

  广西浦北县泉水镇通过土地流转、撂荒地复耕复种等措施,将小块土地合并成“大块”,为产业落地创造条件,打造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种植养殖基地30个。浦北县今年培育12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规范化种植、规模化发展,辐射带动235个村发展产业,预计为浦北县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300多万元。

  正处于发展变革十字路口的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是花卉苗木产业重镇,但面临用地分散、资源碎片化的难题。今年,友爱镇以创新思维破局,将区域内农科村、青冈村、石羊村、子云村、三元场社区串联成片,合力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集成示范农科片区。

  组建振兴公司,迈出市场化步伐

  傍晚时分,走进福建省政和县外屯乡稠岭村,一阵浓郁的咖啡香气扑鼻而来,沿着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寻香而行,一家名叫“青山里”的咖啡馆映入眼帘。

  “这家咖啡馆原本是村民闲置的房屋,振兴公司把它流转过来,再出租给返乡创业的人员运营。”稠岭村党支部书记魏岩荣介绍。除了这个咖啡馆,振兴公司还流转了稠岭村闲置校舍、古民居等资源6处,通过统一招租,引进了民宿、小酒馆等多元高品质业态15家。魏岩荣所说的“振兴公司”,是稠岭村成立的集投资、建设、经营、服务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公司,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新探索。

  去年,福建省建瓯市徐墩镇把辖区16个村划分为集镇、建州新区、丰乐工业园3个片区,由镇级层面成立乡村振兴公司,指导跨村联建党支部串联产业链上企业、行政村,联村抱团发展根雕、大板加工特色产业。乡村振兴公司带动就业3000余人。建瓯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乡村振兴公司通过项目联建、产业联营等形式统筹辖区内资源资产,打破村与村之间的地域、资源壁垒,实行公司化运营,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高质量发展。目前,建瓯市已成立市镇村三级乡村振兴公司20家。

  如果说跨村联营,是农业适当规模经营量的扩大的话,那么,目前一些地方新兴的乡村振兴公司,则是一种机制体制创新的尝试,用市场规律来探索一条新的适度规模经营方式。

  今年,四川省通江县毛浴镇成立毛浴振兴农业有限公司。公司由毛浴镇党委牵头,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毛浴社区居委会作为股东,注册毛浴镇农特产品系列共用品牌“浴乡味”,公司主抓统筹对外、资源整合、产品标准化、对外营销、售后等前端和后端环节,集体经济组织带领产业大户和在家农户抓中间生产环节,形成分工协作机制。

  河南省巩义市在全市推行镇级“强村公司”模式,由各镇(街道)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牵头支部联建成立“强村公司”,将村与村之间的土地、人力、技术、市场等零散的村级集体资源高效整合起来,以股份合作制、联合经营、混合制等多种形式合作,实现村级资产、资源的优势互补、叠加发力。

  本报记者 林华维 许露露 刘琼 刘凤双 周晶 尹丹丹 孟涛

  通讯员 刘海瑞 赵超越 莫晓雪 刘建 王红云 宋烨超 杨秀娟

责编:蒋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