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看落实 话振兴丨安徽烈山:一村一工坊,共富添保障
2024-09-27 08:4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最近,“95后”大学生主播带火了“古饶艾乡”直播号,也让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的“艾草微工坊”走上了前台。“小艾草大产业”是古饶镇“一村一工坊”的代表作之一。盘活闲置资源,一村一方案,一坊一特色,古饶镇在共富模式上蹚出了新路子。

  仲秋时节,随风飘来的艾草香气引领记者走进古饶镇草庙村的艾乡工坊。和直播间的年轻团队不一样,车间里清一色中老年妇女。填充足浴包、装填艾草枕……几位大娘娴熟地忙碌着。门口挂着“微工坊”,里面却十分开阔。“别看厂里人少,那是把材料领回家了,做完集中送回按件计酬,居家就业正是微工坊的灵活性。”古饶镇党委书记陈平生解释道,这里有1500多平方米,以前是前岭煤矿大食堂。“2021年4月起,我们就一直谋划把闲置厂房利用起来,发展绿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彼时,2019年回乡创立艾乡工坊的退役军人孙伟,早已是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当选草庙村党总支书记后,孙伟致力把艾草产业做大做强。在“镇党委+村(社区)党组织+企业+农户”这一共富模式下,艾草微工坊吸纳了前岭社区、新村社区、双河村等地200多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月收入可达3000元。草庙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2020年的2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50多万元。

  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才能把更多收益留给农户。为此,工坊购进艾油艾露提取机、增设无尘车间等,实现了“从田间到车间再到市场”的“种、储、产、销”全产业链模式。目前,当地的艾草龙头企业年产值达3000万元。

  和艾草一样,黄营灵枣的种植也不挑地。在驶往宋疃镇黄营村的路上,沿途坡地上满是枣树和自然掉落的枣。循着一人径踏入枣林,已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黄营灵枣,水灵灵地团簇在叶间。

  过去,黄营村家家户户种植灵枣,但零散不成规模,村集体更无产业。2021年,黄营村吸纳种植大户7人和80名农户入社,成立黄营灵枣种植工坊,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灵枣、冬枣等500亩,年产值60余万元。

  规模化种植,土地哪里来?“在保证大田作物稳定高产的前提下,我们充分挖掘荒坡资源,村里的荒坡超80%都用上了。”黄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进指着枣林说,灵枣基地南部荒山现在是1000亩精品李子园,后李庄姬沟河东侧是170亩梨园。有了种植工坊,黄营村四季有果。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6万元。黄营村的种植工坊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坊”。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后,基础设施建设也水涨船高。”宋疃镇组织委员孙顶顶告诉记者,黄营村聚焦人居环境整治,不断优化宜居宜业环境,2023年入选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建设名单。

  “一村一工坊”建设,带来了村村有产业、人人有事做、户户有收入的新气象。在烈山镇土型社区,闲置的土型小学场地变身为洁风洗涤服务工坊,年产值达3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古饶镇半峭社区在安徽财经大学乡村振兴专家的指导下,将闲置校舍改造成食品小作坊示范园,每天销售卤制品2万余斤,企业月增收10万元以上。

  “年初,我们在全区推广党建引领‘一村一工坊’建设,将38个工坊项目纳入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清单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工作三年行动,明确时间节点,制定奖补政策,确保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烈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丁晓莉说。

  临别,艾乡工坊主播小雷告诉记者,她即将搬进新的直播间。烈山区利用前岭矿区旧场地,搭建的4000多平方米兴农电商直播基地已整装待发,成为更多返乡创业者梦开始的地方。

  本报记者 李海明 刘琼

  通讯员 刘建 黄厚礼 王路遥

责编: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