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村村航拍。胡兆双 摄
金秋十月,南国的花海虽早已结束了盛放期,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十里花卉长廊”的南国紫薇园里,星星点点的粉色紫薇花还在绽放。“十里花卉长廊”的美不只在南国紫薇园,驾车一路向南,往围村村前行,道路两侧的绿植景观造型各异,乡村风貌别具一格。
“这条主干道上遍布着300多家花卉苗木企业,‘十里花卉长廊’由此而得名。”围村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杰介绍道,“以前,这就是一片烂泥塘,村民们在这种植甘蔗,但你看现在,满眼皆绿。尤其是我们围村村,因为位于‘十里花卉长廊’的核心区,这几年真可谓热度‘爆表’。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就有不少人前来游玩,还被当地人称为‘穿插在城市里的都市田园’。”
生机盎然的花卉苗木,让一个城郊村变成了“都市田园”,这不仅是一场关于自然之美的展示,更是围村村一次次自我“突围”的实践与探索。围村村位于三塘镇“十里花卉长廊”规划建设片区的中心区,有良球、围村、那黄、山场、那井等5个村民小组。以前,村民们要么外出闯荡,要么留守农耕。改变自兴宁区打造“十里花卉长廊”(核心)示范区开始,在三塘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围村村以此为契机,鼓励村民扭转土地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当时的村‘两委’一致认为专业的事得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围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仕繁边回忆边说:“于是,村里开始引进花卉苗木种植企业。”
目前,全村共有花卉苗木场165个。苗木企业的入驻,让沿线的村庄旧貌变新颜,但也带来了不少麻烦事儿,比如用电、通路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围村村驻村第一书记及村“两委”成员定期深入走访花卉苗木场,了解企业需求,并及时召开座谈会,为企业排忧解难。没有电,村里就积极帮忙申请安装变压器;没有路,村里就出面协调村民让地,并向交通局争取道路项目,为辖区苗木场拓宽、硬化道路,方便辖区花卉苗木场出行的同时,也打通了企业的“经济通道”,带来了更多销量。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不仅让围村村百姓收获了流转土地和在家门口务工的双份收入,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也让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增长。2023年,围村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2.33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2.1万元。第一次“突围”,令村“两委”工作经费充足了,也让村民们的幸福感和认同感与日俱增。但“花卉苗木”受季节影响较大,如何延长产业链,成为围村村二次“突围”的发力点。村里决定从农旅融合入手,持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配套要素,而这就要求围村村由内而外地提升美誉度和吸引力。为此,村“两委”带领群众积极扮靓村容村貌,将乡村风貌提升纳入党员积分管理,做好“门前三包”,合理规划示范村管理经费,定期清理杂草、维修破损路面,并建立健全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拓宽道路,修建路灯,打造了“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此外,村里还加强了招商引资,陆续开设了6家特色农家农庄。这一系列的探索,不仅为村民提供了120余个就近就业岗位,也将围村村逐步打造成了一个“村在绿中、房在树中、人在花中”的景观村。
“我们围村村可以说是从无人问津的小山村,变成了如今的‘网红’新地标;从以前的‘开门见荒山’,到现在的‘开门见花园’。”谈到村子的变化,村民代表周家金感慨道。村子靓了,人气来了,村民们的精气神更足了。村里组建了山歌队、舞蹈队等10多支乡村文艺队,并结合围村村民俗特色,举办了“三月三”等系列活动。村里还鼓励村民家门前展示家风家训,标榜文明新风;设置村史室,维护古建筑,将村域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着力培育现代特色乡村文化。村庄美,百姓富,围村村的两次“突围”不仅映射出十几年来小山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收获了农业农村部颁发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自治区五星级农村基层党组织称号、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多项沉甸甸的荣誉。
荣誉接踵而至,围村村前进的脚步也从未停止。“这几年传统花木苗木行业持续萎缩,围村村也颇受影响。”驻村第一书记陈杰坦言道,“为了破解这一问题,我注册了‘花漾围村’微信视频号、抖音号,在上面宣传推广围村村的民俗风情、农家乐及花卉苗木场,吸引了不少粉丝呢。我们村还探索了‘数字乡村’建设,想以‘村集体经济+乡村合伙人+数字化平台’的模式,盘活村内闲置资源,以数字赋能,多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村民增收。”而这可能是围村村又一次新的“突围”吧。
本报记者 车婧 尹丹丹
通讯员 黄嘉星 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