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旅游民宿,徐家自然村吸引了众多游客。(湾里管理局党群部 供图)
村里没有独特的条件,如何发展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是目前许多行政村面临的共同问题。近日,记者在江西省南昌市乡村采访发现,这里的一些行政村在资源禀赋并不突出的条件下,产业发展仍然有声有色。“无中生有”,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一
还没进村,南昌县广福镇木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龚文亮就把记者带到亿森苗木基地,他指着连片郁郁葱葱的苗圃,自豪地说:“这是我们村的致富大产业!”据悉,木山村亿森苗木基地占地680亩,主要经营苗木种植、销售、养护、造型设计等业务。然而,龚文亮表示,苗木并不是木山村的传统产业,该产业落地仅3年时间,是他从外地“抢”回来的。
近些年,木山村也面临着土地抛荒的问题。2020年,龚文亮得知曾在村里投资养珍珠的浙江老板余建龙在外地苗木产业发展得好,他和村“两委”干部商量后,决定请余建龙来村里建苗木基地。把余建龙请回来,龚文亮还是比较有底气的。余建龙刚来木山村养珍珠时,龚文亮忙前忙后,不仅帮他在村里流转了300多亩水面,还帮忙联络其他村的池塘。余建龙在村里遇到困难,龚文亮和村“两委”干部尽力帮忙解决。当龚文亮找上门时,余建龙立即回木山村考察,发现木山村非常适合发展苗圃产业后,他放弃在外地扩建500亩苗圃基地的项目,转投到木山村。
经过3年发展,木山村亿森苗木基地年产值达到数千万元,成为村里的一个大产业,木山村集体经济通过土地流转服务每年增收近2.6万元。尽管相对于去年村集体经济87万元的收入,苗木基地的贡献并不多,但龚文亮有另外一种“算法”。他掰着手指向记者介绍,苗圃产业给村里带来三大好处:其一,土地流转费由原来的一亩每年三四百元增长到七百元,过两年还要涨到八百元;其二,苗木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常年用工200多人,中老年人在家门口务工每年收入约3万元;其三,农民增加了收入,经济更加独立,家庭更加和谐,村庄更加和美。
二
国庆节前,南昌市湾里管理局梅岭镇立新村支部领办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流转了一栋闲置老房子。在将5年租金2.5万元打入村民账户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昭梁心里石头落了地。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流转了10栋村民闲置老房子,准备引进企业开办康养民宿。
立新村位于梅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腹地,平均海拔高度约420米,森林覆盖率近70%,是南昌市的“生态绿肺”。近些年,随着青壮年大量外出,立新村发展面临空心化难题。高昭梁介绍,立新村有573户、近1570人,但常住人口只有200来人,留下大量空心房。不过,这也让高昭梁找到一条另辟蹊径的发展思路,那就是发展旅游民宿。
高昭梁把徐家自然村作为旅游民宿发展的试点。高昭梁介绍,选择这个村最主要原因是常住人口最少。徐家自然村户籍上有300多名村民,但目前常住人口只有3户6人,年纪最小的村民都65岁了。2017年,村“两委”成立合作社,负责流转闲置农房,同时引进“在芙山房”运营商。
事情刚开始并不顺利,高昭梁找到老支书徐新文,说服他的家人,把徐家自然村的两栋老房子租了出去。徐新文的房子坐落于村口,屋边有一棵800多年的银杏树,民宿改造完成后,不仅吸引着游客慕名前来观赏游览,也打开了其他村民的心结。在芙山房借此机会改造了17间客房。随后,立新村“两委”继续与在芙山房合作,在徐家自然村流转重建了6栋民宿,目前主体结构已经建成。
去年,立新村集体经济收入71万元,其中民宿项目分红3万元。“虽然民宿项目分红收入还不多,但旅游民宿是村里未来发展的方向。”高昭梁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是立新村的优势,待康养民宿办好后,村里产业发展将上新的台阶。
三
傍晚,记者来到位于新建区石埠镇西岗村的“梦飞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区时,一辆快递汽车正把当天电商销售的芦笋装车送走。“芦笋在秋天进入了低产期,一天产量只有1000斤左右,通过电商平台仅两个小时就销售一空。”示范区相关负责人方祥介绍,示范区占地面积3000亩,其中大棚1500亩,年产量400万斤、年产值3000万元,芦笋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选准了芦笋产业,西岗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的5万元跃升至去年的51万元,全年带动村民收入约300万元。
西岗村曾是“十三五”贫困村,在发展产业方面一度缺乏有效抓手。在镇党委的帮助下,西岗村将目光聚焦到村里的传统产业芦笋上。西岗村虽有种植芦笋的传统,但露天种植存在产量低、品质差的问题。2016年,镇里邀请中国芦笋首席专家陈光宇博士问症把脉,得出结论,西岗村具有土质透气疏松、旱地多连成片的优势,非常适合芦笋规模化种植。
有了方向就加油干。镇村积极行动,邀请外出能人李建团队返乡创办芦笋种植龙头企业,并通过与省农科院合作,提升和改良培育技术,打造了梦飞田园芦笋产业园示范区,探索出大棚种植芦笋的成功经验。然而,说服群众参与并非易事,村“两委”主导实施“一领办四参与”模式,即“企业带头人领办、村干部主动参与、党员带头参与、村民自愿参与、困难群众统筹参与”,发动党员群众集中连片流转土地1500余亩到村委会,交给企业经营。芦笋种植从最初的3户迅速扩大到如今的规模。
芦笋在西岗村的成功起到了产业集聚效应。李建团队在投资建设芦笋基地后,邀请“发小”方祥共同投资。以前在外面做烧烤的村民李星富,回村以劳力入股了5亩温室大棚芦笋,每年按照30%利润分红,既增加了收入又能照顾到家庭。去年,获得过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的“00后”罗文轩创业团队来到村里,建起了全域兴趣电商模式,将鲜芦笋、芦笋面、果糕等乡村优质农副产品推向市场。如今,西岗村形成了农业种植、产品加工、休闲旅游三产融合发展格局。
本报记者 林华维 通讯员 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