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闫展熠道出了选择《“脱薄小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影响因素和发展路径研究》这一调研题目的初衷,直言与所在村镇的实际状况相关。
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公爷坟村曾是集体经济薄弱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到村后,闫展熠就一直在思考“脱薄小村”的振兴路径。“思来想去,最现实的路径还是通过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集体经济并提高村民收入。因此,我就选择了这一调研题目。”
题目确定后,闫展熠就开始有针对性地做准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日常街访,闫展熠调研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闫展熠也加深了对基层问题,以及对调研本身的理解。“调查研究在实地了解情况、提高信息来源可信度的同时,还需要拓展看问题的维度。”闫展熠和记者分享自己的收获。
在报告中,闫展熠建议要用好用足“博士农场”政策,加强“科技小院”“科技工作者驿站”建设,引进农业类人才团队到村指导、开展大田实验,鼓励科研及专业技术人员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任职兼职,以此培育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提升劳动力质量,这一建议也得到了当地的重视。
闫展熠告诉记者,“想要做好基层工作,必须做到沉下去、走进去、融进去,想村民之所想、行村民之所行、急村民之所急,少说空话多谋实事,少揣裤兜多挽袖子。这些,也同样适用于回到选调单位后的工作。”
本报记者 刘凤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