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点缀青山,清溪潺潺流过。平整干净的路面两旁坐落着敞亮舒适的房屋,桥边的凉亭里笑语不断,安置区内的加工厂里热火朝天……一进新联村,一幅秀美清新、村和人乐的画卷徐徐展开。在村民们口中,新联村“几年大变样”,都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滔溪镇新联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王中武有关。
“敲得开农门,才听得见民声。”王中武的驻村“哲学”朴素却有效。驻村期间,他几乎访遍了全村的困难群众、脱贫户、老党员、乡村能人等,不论到哪都能“讨碗热茶喝”。从最初入户时村民“客客气气端碗茶”,到如今走在田埂上能自然接过锄头搭把手,这种“泡”在群众里的工作方式,让王中武逐渐从“外来户”变成了“新联人”。
“刚来新联村的时候,这里没有企业和加工厂,村里青壮年几乎都在外地打工,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儿童。”王中武回忆刚来村里的情况,山村交通闭塞,民心涣散,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弱。何以破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走访调研村里的地形、翻阅资料,并与村民开过屋场会研究之后,他找到了打开新联村发展的“金钥匙”,即发挥“靠山吃山”优势,采用“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联合经营管理模式,做强中药材种产销产业链,力求实现“地里栽苗子,树上摘果子,就近进厂子,袋里进票子”的总目标。
想法确定了,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村里人“等靠要”思想较为顽固,加上黄精等中药材种植周期较长,村民们种植劲头不高,大多还是选择外出务工维持生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王中武向益阳市政协等帮扶单位反映情况,推动建成了位于彩莲易地搬迁安置区内的中药材初加工厂,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试点区”。
“我们逐户动员,打消村民心中的疑虑,村民们也逐渐愿意加入到中药材种植队伍里来。”2023年,安置区中药材初加工厂开始大规模生产,年产量超过60吨,为村集体创收超过8万元,为村里20多名无业、难就业人员提供了家门口的致富岗位。新联村打赢了中药材种产销获利的“第一仗”。
尝到勤以致富的甜头后,新联村中药材种植的队伍日益壮大。王中武抓住势头,兴办黑山羊、土猪和土鸡养殖产业,同时开展“油菜+优质水稻”轮作,并鼓励村民们在家养蜜蜂。此外,他还请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优秀讲师、创业代表、种植专业户等到村授课,并开展网络直播和销售技巧等培训班……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多,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2024年,新联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万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富村”。
今年的第一次村民大会,集体商议如何帮扶变故家庭;如何解决村里适龄儿童的教育问题……王中武的驻村笔记就是一本民情记录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民诉求。“挑过扁担的肩膀,最懂山路的崎岖。”从农村走出的王中武,将民生冷暖化作振兴蓝图。在他的驻村笔记里,9000米输水管道让“喝不到干净水”彻底成为过去式,硬化路串联起家家户户。
王中武深谙“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道理,新联村更细腻的变革发生在乡风文明领域。积极入户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在年底组织开展“村晚”活动;挖掘出“带上父母跑外卖”刘巨华、“最美儿媳妇”林红娇等先进典型……一桩桩、一件件,书写着这位驻村第一书记的振兴答卷。
“想让村里老小过上好日子,让年轻人不出远门也能赚钱谋生,让深山不再是村民们的束缚……”他对乡村的未来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 倪怀成
通讯员 刘习聪 实习生 潘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