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张岗乡开口二村最近热闹起来。3月14日,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道坝子乡查字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福瑞和驻村第一书记王佳泽带着其他村干部们前来“取经”,学习这里利用集装箱种植菌菇的致富经验。
走进开口二村,一排排改造后的集装箱格外引人注目。打开箱门,菌香扑鼻而来,一簇簇水灵灵的菌菇破袋而出,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这是我们村的‘致富仓’。”开口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辛卫强自豪地介绍道。2024年6月,该村作为雄安新区首个“家门口致富仓”项目试点,与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光明村开展村村联建,利用现代科技将集装箱改造成“种植仓”,开启了菌菇种植的新模式。
“目前我们主要种植秀珍菇,采摘周期为7—8天,月产量可达6万斤,平均每个集装箱每月利润1万余元。”辛卫强算起了经济账。起初,村里种植的是市场效益较高的金耳等珍贵菌类,并与北京两家蔬菜配送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稳定的收益和良好的市场前景,让村民们信心倍增。去年10月,村里在原有2个小型集装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7个大型集装箱,并配套建设了冷库、包装车间等设施,形成了种植、存储、运输、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据了解,这种集装箱种植模式是将废旧集装箱改造成菌菇“车间”,内部配备LED灯、空调等设备,通过人工控制温度、湿度实现全年出菇。“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检测仪实时监测箱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数据还会上传到平台,方便手机端查看。”村党支部委员辛紫阳介绍道。这种智能化管控不仅保障了菌菇品质,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还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辛卫强坦言,最初引进的集装箱不太适应北方寒冷天气,智能系统经常“罢工”,经过到山东、河南等地学习取经并反复试验,才最终解决了技术难题。“集装箱如何适应围场的天寒地冻,我们有经验,可以让你们少走些弯路。集装箱里种菌菇值得一试!下一步,我们还将再建20个仓。”他对前来学习的王福瑞等村干部说。
“看来真是来对了地方!”王佳泽激动地说,“咱们回去就行动起来,争取早点让小菌菇成为查字下村的‘致富菌’。”
如今,开口二村的“集装箱种菇”模式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地方前来学习取经。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为农民开辟了新的致富道路,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本报记者 车婧 俞玺勍
通讯员 王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