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蜿蜒的湖岸线行驶,转过一道翠绿的山梁,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社区便映入眼帘。
步入社区内的“大石板古村”,只见古木葱郁,溪水潺潺,古朴的民居错落有致。石板铺就的小径上,身着色彩斑斓彝族服饰的旅拍游客穿梭往来,非遗集市更是人声鼎沸,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大石板古村,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2019年,原钟楼村、核桃村、民主村,合并为大石板社区。大石板古村作为社区中的古村落原址核心,得到西昌市乡村振兴项目支持,按照“修旧如旧”理念保护性修复。古井、古碑等重焕生机,石板路焕发光彩,不少有点破败的土坯房,也变成了古色古香的民宿。
“在修复过程中,我们始终致力于保留古寺、古道、古宅的原始风貌。使用的材料也都是就地取材,力求让每一处建筑都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出当年的风采。”大石板社区党委副书记尹俊介绍,“同时也探索空间利用,比如将闲置的粮仓改造成‘几何书店’,打米房变身精品民宿‘归心十二间’。”保护性修复不仅让古村重现“红墙青瓦”的古老底蕴,更将茶马文化、渔家民俗融入街巷肌理。
沿着大石板村的青石巷漫步,民宿傍山而建,藏在花间树里。走进民宿“花间别院”,推开雕花木门,土坯墙与原木家具相映成趣,阳台上的三角梅探出头来,将湖光山色引入室内。民宿主理人马仕琼曾外出务工,如今她将老宅改造成诗意栖居。“住客很认可这里的文化底蕴和风景,旺季客房天天爆满。以前丈夫一年打工挣2万元,现在我们做民宿,一家人的年收入涨了10倍。”马仕琼感慨。
为了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旅游品质,大石板社区推出了“诚信经营公约”,并建立了民宿星级评定制度。“我们要求所有商家必须明码标价,纠纷调解24小时响应。”尹俊表示。如今,“云野”“半山”等精品民宿品牌脱颖而出,成了古村的亮丽名片。同时,庭院经济兴起,一些居民将自家院坝改造成了茶馆、小吃店等,进一步丰富了古村的旅游业态。
在村口的“古村里”旅拍中心旗舰店,彝族姑娘阿呷正忙着为游客穿戴精美的银饰。“春节期间每天接待百人,客单价超400元。”旗舰店的负责人罗小米介绍,旅拍中心不仅提供彝族、哈尼族等民族服饰租赁,还开展了化妆师、摄影师培训,制定古村内旅拍行业规范。大石板古村已有 65家旅拍门店,某社交平台上的相关话题播放量更是突破了1亿次。
据尹俊介绍,目前古村内232家民宿、85家餐厅、65家旅拍门店,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8.5万人次。在大石板社区,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居民们以宅基地入股成立了旅游公司,形成了“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村集体经济的收入通过“四金模式”实现了全民共享:15%作为公积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5%作为公益金则投入公共服务领域;10%用于管理激励;剩余的70%则按照股权比例分配给全体社区居民。
截至目前,大石板社区已有415户居民参与到经营活动中来,平均每户年收入超过2万元,年增长率高达48%。2024年2月,西昌大石板村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
“大石板社区正在呈现‘村景交融’‘产村交融’的文旅融合发展体系。依托多元浓厚的民族文化,我们这几年还成立了凉山州首家‘音乐传习所’,举办了乡村音乐节,开展了舞龙、变脸、古筝古琴等演艺活动,开发了土布鞋垫、竹编、白蜡、蜡塑等文创产品100余项。”尹俊满怀憧憬地说,大石板社区还将继续挖掘古村“沉睡”的文化资源,不仅成为旅游目的地,更要成为文化传承地。
本报记者 周晶 通讯员 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