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板凳会丨洛阳选调生“组团”解难题
2025-04-06 08:0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在实践中淬炼,在淬炼中成长。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河南省洛阳市到村任职选调生们发现,虽然各村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各不相同,但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问题高度相似。教育资源短缺、环保意识薄弱、产业发展乏力、人才流失……这些问题仅凭个人的力量很难破解。于是,一场自发的“协同作战”在洛阳选调生中展开,他们打破地域界限、整合各方资源,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方法。今天,我们邀请了5位选调生代表,分享他们的“破局”故事与“解题思路”。

  主持人:刘凤双

  本期嘉宾:

  叶雨菲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柳泉镇沙漠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申 澳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南石山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昝兆光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邙岭镇兰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陈昱晖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东宋镇官西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赵晓迪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锦屏镇杏花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主持人:各位好,欢迎参加本期板凳会。请问大家在村任职过程中,都发现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昝兆光:谢谢主持人!到村任职之后,最让我揪心的是教育问题。在我们兰庄村,有些孩子虽然学习热情很高,但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加上家庭对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学习成绩比较难提升。此外,我还发现村民文化生活单一,留守群体的精神需求难以满足。

  陈昱晖:没错,我们官西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另外,我还想补充的是环保问题。尽管有禁烧规定,但焚烧现象偶有发生,影响了空气质量。同时,不少村民对垃圾分类认识不足,垃圾处理不当,这让村庄环境卫生堪忧。如何让大家改变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主动参与到村庄的环保和治理中,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赵晓迪:我所在的杏花村曾是当地最贫困的几个村之一,一些家庭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只剩老人和小孩留守,村庄发展动力不强。这几年,虽然整合了本村资源,推出了一些特色文旅项目,但村庄知名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项目的效果仍未完全显现。如何吸引人才回流、提升产业活力,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主持人:看来这些问题确实具有普遍性。请问你们是如何创新思路,实现“破局”的?

  叶雨菲:我们也意识到这些问题普遍存在,单枪匹马作战的力量太薄弱,所以我们就尝试“组团”解难题。我们先梳理问题,然后聚到一起“头脑风暴”,有针对性地寻求可能的方案。比如,聚焦乡村特色资源,我们帮助乡村打造“一村一品”的电商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聚焦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我们与教育部门合作,开设了“助学导师”课程和心理辅导课程;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我们组织了乡村晚会和非遗手工艺传承活动;我们还开展环保宣传和生态治理项目,通过“积分制+数字化”的管理模式提升了村民的环保意识……

  申澳: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总结提炼经验,推出了两个品牌活动,成为我们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一个就是“小青柑”助学发展项目,该项目充分发挥选调生群体的学历优势和在村任职优势,通过主题义教和常态化帮扶,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我们不仅为37名困难学生提供资金帮扶,更通过“助学导师”“心理健康课程”等方式,构建“资源对接+精神赋能”的双效机制。同时,我们帮助建立“助学数据库”,实时跟踪学生的成长需求,确保帮助能及时有效地传递给每一个孩子。正如一位受助学生所说:“我们不是等待被照亮,而是想成为自己的光。”

  赵晓迪:另外一个就是举办“这一站,我的村”观摩交流活动。这种跨区域的“沉浸式学习”,将纸面上的“振兴”化为田间地头的鲜活案例,让我们在实践中学到了可复制的经验。比如,在伊川县杨海山村的田间地头,我们看到了农业现代化的蓬勃生机;在宜阳县青岛啤酒厂的酿造车间里,我们聆听到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深情旋律;在偃师区轻捷润滑油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我们见证了创新引领未来的无限可能。每一站的实地观摩与学习,都为我们的基层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动力。

  主持人:听下来,你们多维度的“破局”探索,尤其是这两项品牌活动的开展,不仅给乡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也为你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你们的这些经验做法能被复制、被推广吗?

  叶雨菲:我们将这些探索归纳为“1+1+N”综合工作模式。第一个“1”是搭建交流平台,即“这一站,我的村”观摩交流活动;第二个“1”是打造品牌项目,即“小青柑”助学发展项目;“N”则是我们围绕乡村振兴五大方面以及村庄发展实际,不断拓展出的各类具体举措。同时,我们还通过梳理实践做法、规范活动流程,让以后的到村任职选调生能够更快上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也让个体探索升华为集体智慧。

  申澳:在我看来,“1+1+N”模式是选调生培养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双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抓手,即适应乡村发展需要又贴近现实可落地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活动开展,不断完善活动方案、优化活动流程,最终形成相对成熟且能推广的模式。于我个人而言,我每次参与“这一站,我的村”观摩交流活动,我都会一点点复盘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并与其他选调生小伙伴分享。

  昝兆光:我与申澳的想法一致。虽然在“1+1+N”模式下,我们已经有了明确的框架和抓手,但要确保其可复制性,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具体操作中做到因地制宜。比如,在“小青柑”助学发展项目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乡村的特色,设计适合本地文化和需求的课程内容,既能够传递知识,又能帮助提升乡村的整体教育水平,同时也能突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吸引更多的外界关注与支持。此外,还要加强跨区域合作,让更多的选调生参与其中,通过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形成真正有影响力的工作模式。

  本报记者 刘凤双

  通讯员 蒋海华 韩子元

责编: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