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1600余次组织生活会记录一字不落 记录本里藏着薪火相传的精神密码
2025-04-11 08:4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在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鸡冠山乡下韭菜峪村党支部的档案柜里,一本封面斑驳的《三会一课记录本》在尘封的岁月里苏醒。褪色的钢笔字迹穿越46载光阴,1600余次组织生活的记录,不仅勾勒出下韭菜峪村基层党建的鲜活图谱,更串联起铁岭县乡村全面振兴路上薪火相传的精神密码。

  1979年的深秋,下韭菜峪村党支部的土屋里,煤油灯将十余名党员的身影投射在土墙上。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林坤在崭新的《三会一课记录本》写下,“学习《共产党员》,做党的一颗种子”,泛黄纸页记载着当年制度初创的一刻。为了给老百姓干实事,党员们提着煤油灯翻山越岭收集意见,支部大会上争论得面红耳赤。46年后初春的党群服务中心,视频会议正连接着在北京务工的流动党员。“去年通过线上会议参与重大事项表决,没想到在城里打工还能为家乡发展出力。”流动党员刘征感慨。

  “每月第一周周五召开‘主题党日’,雷打不动,外出党员通过云端参与率达95%。”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林海元指着记录本说,“过去读报学文件,现在还带着党员看视频学政策;从前议事坐炕头,如今打电话听外出党员意见。传统没丢,方法更活了!”

  翻开1985年的记录页,凝结着党员们血汗的“砂石路竣工通车”决议被清楚地记录在册,那是党员们用扁担箩筐运石料、顶着寒风夯路基换来的成果。村民付汉明忘不了通车那日,老支书林坤袖口露着棉花,冻疮裂口的手掌拍得通红。这份“豁出力气为乡亲”的劲头,在40年后的刺嫩芽产业中迸发新光。

  2023年寒冬,为发展刺嫩芽产业,村党支部委员们三赴辽宁省抚顺市,在零下20摄氏度的山林记录数据。党员孙凤带领村民试种时,裹着棉被在育苗棚里守了半个月。如今,700亩刺嫩芽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溢价热销,户均增收5000元的喜讯还未消散,山坡上的光伏板项目又有了新进展,65岁的老党员赵洪华主动请缨看守工地,就像40年前守护砂石路建材那样执着:“党员就得像钉子,哪里需要哪里有我。”

  同样是在2023年,记录本《党群共富责任区纪实》中4名党员“区长”的承诺书墨迹犹新。51岁党员高英军挨家挨户回收386个农药瓶;退伍军人秦东开着自家拖拉机,硬是把50车陈年垃圾清出了村。3个月攻坚,1600株果树沿路扎根,1500米鲜花长廊破土而生,曾经脏乱的村庄蜕变成“推窗见绿、出门赏花”的田园画卷。

  村集体“三资”清理,更显刀刃向内的勇气。沙滩地136亩、耕地16亩重归集体账册,土地承包金颗粒归仓。16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悉数化为民生工程——1.2公里黑色路面蜿蜒入田,200盏太阳能路灯点亮山乡夜色,50根水泥管连通阡陌。村民秦吉良笑指新修的作业路:“从前运粮靠肩扛,现在三轮车能开到地头,党员们办的实事都刻在咱心坎上。”

  如今,在这片黑土地上,红色基因正以最朴素的姿态生长,写在一代代人接续填写的记录本上。

  通讯员 周宏伟 李慧

  本报记者 华贤东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