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抱的贵州省望谟县麻山镇卡法村,居住着布依族、苗族、汉族等民族。1933年3月至1940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黔桂边委第七军二十一师一支连队在此屯垦,成立了红七军卡法连队党支部,这是贵州省第一个连队党支部。岁月洗礼,村里留下了红军井、兵工厂、红军田等红色遗址,也留下了卡法连队“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2021年以来,卡法村先后被列为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第一批试点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并入选贵州“第四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启了红色资源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的新篇章。2022年,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为契机,卡法村秉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创新并行的理念,整合中央、省、州三级资金1577万元,修缮建成卡法连队支部遗址陈列馆、兵工厂、营房、军民井、红军井等红色教育纪念设施5处,既保护了革命遗址,又激活了土地资源。
试点建成后,如何传承红色血脉,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我们探索以组织振兴、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实施“新村民”招募、“凤回巢·人才回乡”及乡土人才培养三大计划,吸纳新村民9人、回引人才5人、培育乡土人才45人。通过贴息贷款、庭院经济等政策激活人才动能,健全党员教育体系,依托“三会一课”、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培训,不断提升党员思想素质。创新“党员包片联户”机制,建立名支书工作室,加大青年农民党员发展力度,培育村级后备力量。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通过革命传统教育、现场教学强化党性锤炼,以“头雁领航”带动“群雁齐飞”,实现组织凝聚力与战斗力双提升,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与组织支撑。
我们探索“红色教育+文旅产业”的融合模式,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效益转化。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构建“五个一”教学体系与“5+2”故事教材,打造沉浸式党性教育基地。依托贵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卡法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开发“五个一”现场教学课程:听一段红军故事、走一段红军路、上一堂红色党课、唱一首红军歌、吃一顿“红军餐”,并汇编卡法战斗故事、党建故事、劳动故事等系列教材。通过培养专业讲解员、创作红色情景剧、开展干部培训等方式,持续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2024年,村里的培训收入达65万元。此外,我们深度挖掘“红色卡法”文化,开发笔记本、钥匙扣等文创产品,2024年销售额约10万元。
我们探索“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整合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卡法村的森林覆盖率达81%,但山多坡陡,我们因地制宜发展“陡坡经济”。一方面巩固蜂糖李种植、黄牛养殖、蜜蜂养殖等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发展黄精、草珊瑚、灵芝等林下中药材种植,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及保底价收购,保障农户效益。同时,整合村集体资产,引入专业公司负责红色教育基地后勤运营,以村集体经济入股参与收益分红。
下一步,卡法村将持续擦亮“贵州省第一个连队党支部”“黔西南州第一个地方党支部”的金字招牌,联动周边红色资源,拓展红色研学路线与农文旅融合业态,以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贵州省望谟县麻山镇卡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伍福 口述 肖吉锬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