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发一株苗,秋收万穗红。眼下,全国多地高粱陆续成熟,迎来丰收。本报记者联系采访了贵州仁怀市、河北保定市小西庄村,看看他们如何用高粱映红致富路。
贵州仁怀:保护价就是“定心丸”
秋风起,高粱红。在贵州省仁怀市广袤的乡村,机器轰鸣,人影穿梭,饱满的高粱穗被整齐地收割、捆扎。熟透的高粱汇成一片绚丽的红色海洋,映照着村民们喜悦的笑脸。
“这红高粱可是咱们的金穗穗。”高大坪镇高坪社区种植大户马拾卫一边指挥装车,一边乐呵呵地算着账,“今年我种了233亩,预计产量5.6万公斤,按照订单种植有机高粱收购价,保守估计50万元纯收入没问题。”
仁怀市地处赤水河中游,是中国酱香型白酒的发源地和核心产区。红缨子高粱作为酿造仁怀酱香酒、茅台酒的核心原料,不仅是酿制醇香美酒的关键原料,更是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为满足白酒产业原料供应,仁怀市持续完善“统一供种、统一基地、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认证、统一收购、统一储藏、统一销售、统一监管”的“九统一”模式,采取“龙头企业+公司+基地+支部+农户”组织方式,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推动高粱产业扩面增产、提质增效。
走进大坝镇簸箕坝村,连片的高粱地映入眼帘。这里是茅台酒专用有机高粱的原产地和认证基地。“咱们的高粱品质好,酒厂也认可。”粮农邹安彩说,“种好高粱,我们的生活就有保障。”
像这样的高标准农田暨茅台酒用高粱基地,大坝镇有6个。大坝镇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并构建全程化、集成化、一站式的基层服务体系,培育了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的合作社7个、30亩以上高粱种植大户5户。
“政府免费为种植户提供种子、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所有种植户都与市粮油公司签定订单合同,今年保护价为每公斤11.2元。”仁怀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卢锡勇介绍,对于订单外超产部分,则由市红谷公司按市场价收购,彻底消除农民增产却难销的顾虑。
“我今年种了248亩高粱,要是靠人工收,得70人连续干10多天,今年镇里提供了免费农机服务,最多5天全部收完。”喜头镇中心村种植大户王满激动地说。针对部分农户劳动力不足、农机紧缺等问题,连日来,喜头镇党委组织党员干部、农技人员、农机社会化服务队伍下沉田间地头,确保高粱颗粒归仓。
据介绍,2025年,仁怀市高粱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产值超7亿元,覆盖全市19个乡镇5.37万农户,带动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通讯员 刘玲玲
河北小西庄村:“半年闲”变为“两季甜”
白露时节,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东釜山乡小西庄村的700多亩山地高粱成熟了。穗粒饱满、颜色绛红的高粱,依坡而生、错落有致,与远山、村落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绚丽的丰收画卷。
村口,“小西庄高粱丰收”宣传牌格外引人注目。大舞台、石碾、粮仓等景观设施已陆续建成,“土特产”市场与小吃区经扩建后面貌一新,停车场、露营区、卫生间等配套设施也投入使用。村民志愿者主动承担起导游服务和秩序维护工作,村容户貌整洁有序。
笛声阵阵,笑语声声,来自四面八方的车辆逐渐增多。游客漫步田间,融入这片高粱染就的红色海洋。他们走进瓜棚、“九儿”田舍,荡秋千、坐木椅,仰望流云、静听虫鸣,尽情感受秋日的静美。“把思绪清空,元气满满”“没见过这么大片的高粱”“一处好看、好吃又好玩的地方”……游客纷纷拍照打卡,视频在朋友圈刷屏,相关话题热度持续攀升。
“高粱丰收观光活动将持续至今年国庆节,本地及周边百余农户将展销山果、蜂蜜、柴鸡蛋、杂粮和手工艺品,游客可以尝到山猪肉炖菜、红薯面饸饹等乡土美食,还可体验坐花轿、饮高粱酒等民俗表演。”地头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崔长锁与村干部正直播推介家乡的美景美食,讲述山村的振兴故事,向广大游客发出诚挚邀请。
小西庄村地处太行山区,共有768人,拥有山场坡地3000余亩。过去因水源有限、地块分散,耕地大多仅种植一茬春玉米,收益不高,青壮年多外出务工。近年来,村党支部领办土地合作社,带领村民在坡地种植果树、养殖土猪,在平原地规模种植优质“白马牙”玉米,加工成玉米糁后热销市场。
去年10月,村里从中国农科院引种试种500亩越冬油菜。“今春油菜花、梨花、杏花竞相绽放,我们举办首届花潮庙会,推出花海游览、美食品鉴、花会欣赏等活动,1个月就吸引了游客超10万人次。”崔长锁介绍,5月油菜成熟收割后,菜籽榨油销售,随即轮作播种770亩耐旱高粱“冀酿2号”及60亩“白马牙”玉米。目前高粱预计亩产可达700公斤,村里已与当地酒厂达成收购协议,高粱收割后还可继续种植油菜,实现茬口无缝对接。
在党支部引领下,小西庄村通过联农带农,推动土地由“半年闲”变为“两季甜”,实现群众增收、集体增益,更在田野上“长”出了特色景观,带动休闲观光和民俗旅游持续升温。以往偏僻的山村如今充满活力,一批年轻人返乡创业。
“高粱熟来红满天……”秋阳之下,文艺爱好者和“网红”走进高粱地,拍摄歌曲MV,排练抗战题材情景剧,激昂的旋律在高粱叶间回荡,传得越来越远。
通讯员 刘柯旋 本报记者 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