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护关镇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西部,总人口3.5万余人。该镇豆制品具有独特风味与特色,曾作为商於古道上的特色“路菜”远近闻名。该镇目前有家庭作坊60余家,年生产加工大豆1000余吨,年产鲜豆腐1000余吨,年产豆腐干2000万袋,年产值约5000万元,带动百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小豆腐”撬动了“大产业”。
但笔者调研发现,该镇豆制品产业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生产模式存在缺陷,产业生产以家庭作坊为载体,技术装备落后,标准化生产不足,产品质量、种类参差不齐;品牌建设滞后,镇域中小作坊普遍存在“有品类、无品牌”现象;缺乏宣传渠道,现期品牌推广多依赖“土特产”标签、线下展销会等,缺乏精准营销策略,缺乏新媒体营销策略;产品结构单一,目前全镇豆制品加工仍以原料加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同质化严重;产业融合不深,豆制品加工和文旅融合仍处于“体验式”阶段,产业融合深度不够,消费黏性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以“土”为根,夯实产业基础。持续深挖豆制品产业本土资源文化,推进生产标准化建设,制定覆盖全环节的豆制品生产技术标准化规程,积极向上级争取设立“传统工艺保护专项资金”,支持“豆匠”带徒授艺,推动非遗技艺活态传承。
以“特”为魂,提升产业价值。充分结合当地特色,打造产业“名片”。打造差异化产品矩阵,持续开发新品,深入开发高端产品;实施品牌分级战略,将产品有针对性地分为主打性价比的大众品牌、强调功能属性的高端品牌、网红品牌等不同种类,分级分类实现产品推广;打造镇域品牌标志性商标,提高市场竞争力。
以“产”为脉,增强产业韧性。深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豆制品+文旅”融合项目,开展丰富多元的文创产品设计;建设豆腐文化博物馆、体验工坊、研学参观等,打造“农业+旅游+教育”融合样板;推动文旅场景升级,建设豆制品主题民宿、文创商店,延伸消费场景;开发豆制品文化旅游线路,串联豆制品工坊、古镇老街、大豆种植基地等,实现“豆制品+”产业新业态。
以“人”为本,激活产业动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农人”培育工程,对返乡创业青年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场地租金补贴,吸引年轻力量返乡;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设立“豆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的设备升级、技术研发;探索“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联合体模式,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保障农户收益。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牧护关镇黑龙口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王谱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