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仲春雨和村民商讨修路事宜。
2009年,我放弃了在威海的教师岗位,踏上回乡的火车,参加大学生村官考试,进入村官队伍。对此父母不理解,乡亲们更是在背后指指点点:大学白上了,她父母辛辛苦苦供她上学,到头来还是回农村了。一段时间内,这类话塞满了我的耳朵,可是我转念一想:我回来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帮助乡亲们转变思想观念吗?
上任后,我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各个屯子之间,与村民一起上山、下地,有时候也像模像样地帮上一把,几个月下来,通过对村民的走访调研,我对村子的区位、资源、交通等状况有了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我撰写了一份五千字左右的调研报告,提出了适合本村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走访期间,我觉得村里的路实在是太难走了,这是被群山环绕的一个村,一条坑洼泥泞的土路是3个组112户442人出入的唯一通道。每逢雨季,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就会受到极大的困扰,进不去出不来,就连买菜购物都成了奢望。我建议村“两委”动员这3个组的组长和党员,通过筹资筹劳组织修路,但没有被采纳。但我没有放弃,几乎每次开会都说。最后村主任说:“孩子啊,你不懂,我们也想为百姓干点实事,可是活好干钱难弄啊,谁愿意往外掏钱呢。”可是我仍然心有不甘,做好事老百姓为什么要反对呢?我决心尝试一下,便请求村主任带着我挨家挨户地征求意见,同意的就按上手印,每到一户,都苦口婆心地动员,第一次动员下来,90%以上的都按了手印。
看着一张张按满鲜红手印的稿纸,我激动得跳了起来,可是村主任说:“只要有一户不同意这路就不能修。剩下这些没同意的都是难弄的茬,孩子啊,我看你要白忙一场啊。”事情还没办怎么能放弃呢?我骑着自行车一遍一遍地拜访剩下的44户村民,有的不愿意开门,我就找老党员、老组长帮忙。最后,不同意的只剩下一户了,但我却高兴不起来。村主任说:“孩子,其实人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剩下的这户情况我了解,一家祖孙三代,节俭在全村是出了名的,小孩上学是这家最大的花销,我相信你能拿下这一户。”听了村主任的话,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于是,我再一次敲开了那户人家的门,恰巧就大娘一个人在家,这次我没有直截了当说修路的事情,而是和大娘唠起了家常,在谈话中我了解到,她的孙子上小学四年级,成绩不太好,每个月的补课费和住宿费成了一笔很大的开销,而且她认为路修不修都没关系,反正也走这么多年了,就这样下去也没什么。不一会儿,她儿媳妇回来了,我笑盈盈地说,嫂子,我就是路过,进来和大娘聊会天。您儿子一周回来一次啊?嫂子说,回来什么啊,周末还得补课,现在补课真贵啊,一个小时就10块钱,补一次得好几十啊。我说,嫂子你要是信得过我,以后每个周末我来你家给您儿子免费补课怎么样,反正周末我也没什么事,这样你们也能节省一笔开销。这次拜访虽与修路无关,但却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第二天,嫂子主动找到了我,同意修路。
2010年春天,架子山村六、七、九组党员、村民自筹资金2万余元,筹劳800余人,义务出车246台,在雨季还未到来之时,自发整修道路2035米,并且整修农田路11条,总长度1462米。道路顺畅了,生活方便了,笑容也多了,干劲也更加足了,人们开始对未来生活有了更多更好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