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第四篇日记关注的是杨秋静的微信朋友圈。朋友圈是了解一个人的窗口。杨秋静的朋友圈内容很丰富,谈工作,谈同事,谈村民,谈家人。今天,我们一起打开杨秋静的朋友圈,看看她身边的人和事。
11月12日 星期二 晴
杨秋静朋友圈更新大多在深夜,因为只有回到家后她才能卸下一天的疲惫,好好整理一下一天的心情,再投入第二天的"战场"。大学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给了她敏锐的观察力,在宝坻区消防支队当宣传文员练就了细腻的笔触,闲暇时用图文记录工作、生活,慢慢成了她的爱好和习惯。
今天,记者翻阅了她到小杜庄村后的所有朋友圈内容,发现这个风风火火的姑娘沉静思考的另一面,每一天她都在用力地感受人生,用心地努力打拼,累并收获着!她说,一路走来,被很多人帮助着、爱着很幸福,经历的苦痛和快乐都是人生财富。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9月30日朋友圈摘录:
被一句“相似的灵魂”打动,被一句“让天真留下”感染,被11颗同频的“干劲儿十足”的心所震撼。
能不能坚守初心砥砺前行、跳出角色寻找自己、放下执念轻装上阵?
好在啊,前路还很长。
包括杨秋静在内,首批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中已经走上村党组织书记一职的,在天津全市有11人。9月底,天津市委组织部专门为这11名特殊的村书记举行了为期3天的培训。
“市委组织部领导、市农委专家特地为我们11个人面授农村工作方法!”杨秋静接到培训通知很惊讶,也很欣喜,因为还有10个战友在和她一起并肩作战。此次“精品小班”式的培训更让她感受到组织对她们的重视,她又多了一个不敢弛懈、只能拼搏的理由。
9月底,11位担任村书记的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在天津参加培训。
11位“种子选手”第一次见面,有太多说不完的话。他们一路走来,任职过的村各有各的特点。事实上,严苛过筛的他们为老百姓办事,大伙儿都看在眼里。去年年底的一天,宁河区专职党务工作者李广丞为检查生猪疫情一直忙到半夜12点,刚进家门就接到了李庆香大婶暖心的问候电话。武清区专职党务工作者任璇瑜右手臂摔伤骨折,准备就医时得知村里的鱼池断电了,村民将面临80万元的损失,她一听立刻跟村干部一起能租的租,能借的借,调来几台发电机,救活了一池塘的鱼,从此反对她的声音没有了……
杨秋静和战友们分享着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他们也在思考:从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到村书记,从配角到主角,他们能否做得更好?11个人互相安慰,互相打气。培训结束之后,他们又各赴“战场”,但是这一次培训、这一次互诉衷肠,让他们更有了在农村涉远深探的力量!
家人是她坚强的后盾
5月19日朋友圈摘录:
我最好最好的婆婆妈,谢谢您对我这个儿媳妇的包容和爱护,谢谢您为这个小家付出的一切,谢谢您成为我的妈妈!
杨秋静有个3岁的女儿,但是由于村里的事情太多,她总是把女儿“甩给”老公代帅和婆婆于学华。婆婆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为带孙女,从乡下屋子搬到县城里的楼房,很多不适应,但为了孩子,她一直在默默承受、付出。一到周末,代帅和于学华总爱“争执”今天谁带小孩。“妈,今天您休息休息吧,我带孩子能行!”“嗨,我没事儿,你难得周末,还是放松放松吧。”而每当他们“争执不下”的时候,杨秋静满心内疚拿着车钥匙出门了——村里还有一堆事在等着她。
家里的事,老公和婆婆担着,村里的事,秋静担着。“秋静,今天我们一起去接你下班吧。”一天早上,杨秋静搭了朋友的顺风车上班,而下班后怎么回家成了问题,代帅就开车带着老妈和女儿来接她下班。小汽车一进村,远远地就有村民对着车挥手、微笑。后来,于学华才知道村民们认得咱家的车,以为是秋静开着车来了,和她打招呼呢。
杨秋静和小杜庄村的孩子开心合影
代帅听到老婆的群众基础不错,又看到村里墙上新做的彩绘,很自然地自夸起来:“嘿,你个小胖子,在村里还干了点而事嘛!”村支委委员杨会东接过话:“那可不,秋静来了之后,我们可忙了。”代帅憨憨地为秋静打圆场:“她就是个工作狂!您辛苦了。”村委会委员杨超爽人爽语:“她不是本村人却为小杜庄干了这么多事,我们一起跟着干,忙得有意义!”
两委班子是秋静的搭档,家人是秋静的后盾,看着他们其乐融融,念着他们平时为自己的种种分担,秋静说自己是最最幸福的人。
“舍不得”成了口头禅 “抠门”成了新的标签
10月14日朋友圈摘录:
舍不得雇保洁,自己做装修后的卫生;
舍不得额外花钱,自己在垃圾桶上喷编号;
舍不得用小工,自己搬运杂物。
忙碌中听到那句:
“这是真把日子当自己家过了。
”我愣了愣——有人说现在的我有点像你了,你,听得到吗?
记得第一天见面,记者和杨秋静简单聊完离开会议室,杨秋静大喊:“哎!把灯关了!”记者说,节约是个好习惯。秋静笑着:“他们都说我抠呢!”
村里大事小事一箩筐,本来就很累,还要处处算账省钱,真是累上加累。秋静“抠”,抠到有些“脸皮厚”。
村里推行垃圾分类,每两家配了1个垃圾桶,为了给垃圾桶喷上编号,秋静到街上打听价格,店家报价200块,秋静直喊太贵。“就200块钱还要省?这活有技术含量的,一会粘得你一手颜料。”秋静软磨硬泡,坚持要省钱、自己做。老板架不住她好话说了一大通,最终教了操作方法。
杨秋静给村口的石碑上色。资料图
村里造亭子的时候,要配花架和座椅,秋静去采购,1200元的花架砍到1000元,还张嘴就来:“老板,你椅子送一个不?”“老板,这垫子要钱不?”老板看这姑娘砍价大刀阔斧,“要”起东西来理直气壮,无奈地摇摇头:“姑娘,你也太抠了!”
村干部杨树玉每每看着秋静为村里的事,都一一拨拉心里的“小算盘”,叹了一句:“哎,当年老书记杨树员也这样。”打广场地坪的时候,为了不让工程队赚差价,树员书记自己采购水泥;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时候,厂家送来的椅子以次充好,树员书记跟着厂家到店里亲自挑。
“都说我跟老书记越来越像,真的还挺自豪的”,秋静顿了顿,“可惜老书记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