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亲历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见证了阿佤人民从原始社会末期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的阿佤山,大家住的是茅草房,走的是泥巴路,生产靠刀耕火种,一年中有三四个月缺粮,祖祖辈辈不曾走出大山。那时候,解决温饱是天大的事。得益于国家的扶贫政策,我所在的班洪村于2019年正式脱贫出列。现在,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群众住进了砖瓦房,有卫生间、现代化厨房,居住环境大大改善。家家户户通电、通水、通网络,人人有医保,大家看病不再难,娃娃有学上,一批又一批大学生走出阿佤山。
这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好事,这几年都变成现实了。去年,我们9个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合计着给习近平总书记写封信,汇报佤族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情况,也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感谢。8月19日,我们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当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接信的手都是颤抖的。总书记对阿佤人民的关心、关怀,让整个阿佤山都沸腾了,大家敲响木鼓、载歌载舞,表达内心的欢乐和喜悦。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我们要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近年来,我们这群老支书继续发挥余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千方百计提高群众收入,带领村民一起建设美丽家园。我协助村“两委”班子在村里发展了坚果种植项目,还办起了蜂蜜加工厂,搞起了乡村旅游。记得刚开始我们购买了100箱蜂,由于技术不到位,蜜蜂都跑完了。去年,现任班洪村党支部书记杨志良和一名小组长到清华大学学习养蜂技术,清华大学也派专家到班洪村开展了一次养蜂培训。考虑到长远发展,我们引进技术人员,自主养殖蜜蜂,还建起蜂蜜加工厂,让产品有更高附加值。在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干部帮助下,我们拓宽了产品销路,也逐渐培养了一些本地能人。过去我们是一家一户单干,种什么都形不成规模,现在大家意识到,不管发展什么产业,都要看规模效益、找准市场销路,这种观念进步是很重要的。
从1983年到2016年,我当了30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虽然已经退休,但我感觉自己的奋斗热情没有减退。为什么还想继续干?一是群众的信任,让我来到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岗位上;二是辅助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尤其是抓党建这一块,想把好的经验传下去。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在我有生之年,只要村民有需要,我就会义无反顾站出来,承担一名老党员应有的责任。
阿佤人民素有爱国守边的光荣传统,我们长期在边境地区工作生活,更懂得边民富、边疆稳的意义。有国才有家,守边就是守好我们自己的家,固边兴边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努力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作者为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原党支部书记,本报记者杨文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