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郭田军(左一)和童华丽(右一)入户宣传。(龙合村村委会供图)
师傅:郭田军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龙合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
徒弟:童华丽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龙合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徒弟谈收获
扎根基层汲取成长力量
2023年11月,得知要去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龙合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我心中有些忐忑。面对未知的挑战,心里难免有些紧张,但想到能用所学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又十分期待两年的乡村生活。
出发前一周,我初步了解到村里一些基本情况:龙合村主要以发展黄灯笼辣椒产业为主,但产业规模较小且产品附加值低。如何壮大这一产业,成了我反复思考的问题。我深知,这不仅关乎村民的收入,更关系着整个村子的发展。从辣椒品种的改良,到种植技术的革新,再到销售渠道的拓展,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深思熟虑、精心谋划。
到村那天,村党支部书记张昌泽和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郭田军在村口接我。张书记感慨道:“村里就盼着你这样有知识的年轻人来帮我们发展呢。”郭队也说道:“村里情况我熟,有不懂的就问我。”跟着郭队走村入户的日子,我对龙合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为了进一步提升黄灯笼辣椒的品质和质量,我们打算与海南大学合作成立科技小院。村民们议论纷纷,吴阿公皱着眉头问:“啥是科技小院啊,有啥用?”郭队耐心地解释:“阿公,科技小院就有教授来教咱们科学种植黄灯笼辣椒,以后产量上去了,收入也就高了。”听了这话,村民们对科技小院期待满满。
然而,选址和建设过程却是困难重重。为了寻找合适的小院地址,我和郭队跑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小院既要拥有独立的庭院,又要有可操作的工作间和住的地方。眼着时间将近,我跟郭队说:“我们就从之前看过的那几处中选一个较好的出来吧。”郭队长却沉稳地说:“年轻人不要着急,小院一旦选中就要用好多年,不然前期投入就浪费了,一定要找到最合适的。”那两天,我们把村中空闲的房屋都看了一遍,最终选定了一个各方面都十分合适的。
通过这件事,我从郭队长身上学到了要从多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以及遇到困难时沉着冷静的心态。在改造小院时,资金短缺、材料运输困难等问题接踵而至。但我们没有退缩,四处奔走争取资金支持,协调各方解决难题。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科技小院建成了。今年1月,海南龙华火山辣椒科技小院正式通过认定。海南大学的伍教授带着两名研究生来到龙合村,向村民们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还带来了优质高产的化肥。郭队长兴奋地拉着伍教授,询问各种种植问题,还把村民们关心的难题一一记录下来。
看着村中的变化,我和郭队长又有了新的想法。龙合村自然风光这么优美,还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水菜花,得想办法让更多人知道。说干就干,我和郭队把村中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归纳,找出最具有特色也最吸引人的风景进行组合,与同沐文化传媒合作举办“水火交融”特色乡村徒步游活动,全长2.6公里的徒步之旅包含了火山田洋、昌旺溪、火山岩古石桥等多种元素,我们还设计了抓鱼、抓螃蟹等趣味活动,吸引了大批家长周末带娃来村里放松。在徒步活动日,我们还发动村民到徒步点大榕树下摆摊,不一会儿,村民们带来的农产品就卖光了。村民王阿婆开心地说:“这个徒步活动真不错,希望这样的活动多来几次。”截至目前,我们已成功举办4次助农徒步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关注龙合村,它逐渐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村落,走进大众视野。
在郭队长的带领下,我从一名初出茅庐的选调生,逐渐成长为与村民并肩奋斗的基层干部。每当遇到困难,我总会想起他说的话:“农村工作,关键是要脚踏实地,跟乡亲们打成一片。”如今,村里的黄灯笼辣椒产业发展越来越好,黄灯笼辣椒手工作坊也已成立。下一步,我们将着手开展黄灯笼辣椒酱的制作,并积极探索直播销售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把龙合村变得越来越好。童华丽
师傅有话说
看着新苗破土而出
记得2023年11月接到镇里电话,说村里即将来一个研究生学历的选调生时,我心里既期待又有些怀疑:这些高学历的年轻人,真能给村子带来改变吗?见面第一天,小童便围绕着龙合村的未来发展侃侃而谈,聚焦“产业升级”“文旅融合”与我和村书记深入交流了许久,看得出,她在来之前做了充分的功课,这让我对她的印象大为改观。
带小童走村入户的过程中,我发现她总是能敏锐地察觉到村子的发展潜力。在昌旺溪边看到水菜花时,她兴奋地说:“郭队,这里风景这么美,要是好好开发,肯定能吸引不少游客!”我暗自惊叹这小姑娘的洞察力,其实这个想法我也琢磨很久了。之后,在我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下,这个设想真的变成了现实。
建设科技小院时,小童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韧劲。面对村民的质疑和各种实际困难,她从不退缩,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处理村中事务也越来越熟练。我们在确定科技小院选址时,她跟着我满村跑,一个小姑娘晒得黝黑也毫不在意,一言一行都透着浓浓的乡土味儿,越来越接地气。
举办乡村徒步游活动前,又遇到了各种难题。时间紧、任务重,不仅要提前去确定徒步路线还要协调各方关系,说服村民把农产品拿出来售卖。第一次徒步活动时,许多村民都表示怀疑,“有没有人买啊?我们费心收拾拿过去了会不会白忙活。”我和小童挨家挨户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跟他们保证肯定能卖出去,如果卖不出去,我们自掏腰包买下,不让村民跑空趟。活动当天,看到村民们和游客们脸上的笑容,我知道,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她这种积极认真的态度,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年轻时充满活力的样子。
在与小童共事的这一年多里,她总说我是她的师傅,教会了她许多东西。但我想说,其实我们互为师徒。我把工作经验和基层工作方法教给她,她身上那种不服输、不放弃的韧劲也感染着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乡村,发挥扎根土地的韧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郭田军
本报记者 姜嘉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