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共成长 | 把根扎进泥土 把事办进心里
2025-10-30 17:2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刘志刚(左)和李潇洋(右)研究探讨相关政策。(中良沟村村委会供图)

  师父:刘志刚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林家屯镇中良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徒弟:李潇洋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林家屯镇中良沟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徒弟谈收获

  褪去书生气,留下泥土香

  2024年7月,我来到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林家屯镇中良沟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初出校门的我还带着一身“书生气”:行李箱里装着叠得整齐的衬衫,笔记本上记满了从书本里抄来的基层工作理论。我的师父——村党支部书记刘志刚的一句话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大学生来咱村,先别急着讲大道理,得先把脚踩进地里头。”一年以来在书记的指导下,我少了点初出校门的稚气,多了些深入基层的成熟,跟着前辈们踏实干,努力把学问做在田间地头,把实事办进百姓心里。

  记得盛夏的一天,烈日炙烤着大地。我随刘书记和市测绘队一起,为部分村民重新测量宅基地。我们穿梭在田埂间精准指界,玉米叶刮过胳膊生疼,汗水顺着脸颊不停流淌,没走几步,衬衫就湿透紧贴在背上。我下意识拽了拽衣领,想起从前在校园里边吹空调边查资料的日子,恍然意识到——“基层”从来不是嘴上轻飘飘的那两个字,而是脚下滚烫的土地,是烈日中停不下来的脚步。

  走在前面的刘书记回头看我,黝黑的脸上挂着汗珠,笑着递来一瓶冰水:“来,小李,喝口水,别中暑,是不是觉得比在学校累多啦?”见我点头,他拍了拍我的肩膀:“咱们基层干部,得先学好‘吃苦’这门课。早点测完,乡亲们就能早一天拿到‘宅基本’,日子也能早一天更方便。出这点汗,值!”风裹着热浪吹过,他的话却让我心里清亮了不少。那天我更加明白,“为人民服务”就藏在烈日下丈量的每一寸土地中,藏在把“乡亲们的事”当成“自家事”的真心实意里。

  中良沟村是我镇的大村,全村总土地面积1800亩,共有282户,户籍人口1330人。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工作,我迅速开展调研走访。

  一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刘书记就敲响了我房门:“小李,今天跟我去几个困难户家里走走,咱们得摸清他们的需求,才能实实在在地帮上忙。”我赶紧拿起笔记本和笔,跟上刘书记的脚步。第一家是安大叔家,了解到其家中屋顶存有漏水的情况,当时正值汛期,我立即与村里的施工队取得联系,请他们尽快上门维修。同时我又和刘书记商量选取我村幼儿园作为他的临时转移点,以备不时之需。离开安大叔家,我们又走访了几家困难户。刘书记不时补充指导,教我如何从村民的语气、表情中捕捉他们没说出口的难处。回到村委会后,我根据记录整理出一份困难户需求清单,提出因人而异的帮扶方案。刘书记看了后连连称赞:“小李,你这方案想得很细致,咱们就按照这个来推进,真正帮乡亲们解决难题。”

  刘书记解决村里矛盾的“三板斧”最让我佩服——“俯身听”“换位思考”“盯着办”。作为一名政法院校毕业生,我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逐渐将所学法律知识与农村实际相结合,成长为能独立调解纠纷的基层干部。

  村里人口多,矛盾纠纷也不少。一天清晨,村民尚大哥和安大爷为宅基地的事儿吵吵嚷嚷冲进村委会。我慌忙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宅基地管理条例》,刚要上前解释,刘书记轻轻拉住我,示意我先别急。他不慌不忙地泡了两杯菊花茶递过去,和气地问:“老安,这两天没见你开车去北京卖豆腐丝啊?村里西头那块地,我还想跟你请教种点黄豆,做点豆腐丝给村里增收呢。”安大爷愣了一下,握杯的手松了些,语气也缓和下来:“志刚,你客气啥,有事随时叫我。”见两人情绪平复,刘书记才开始了解事情原委。经过他一番耐心劝导,两人最终化解矛盾,笑着离开了。事后刘书记对我说:“解决宅基地纠纷,不能光靠政策条文,得先摸清老百姓的心思。他们争的不是半分地,是一口气、一份情。你得先听他们说,懂他们的难,才能把道理讲到他们心坎里。”

  一年的驻村时光,晒黑的皮肤成了基层授予我的“勋章”,积累的经验让我心里更有底气。未来,在刘书记的带领下,我愿把根扎得更深,带着这一年的收获继续沉淀,用脚步丈量乡土,用实干回应期待,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不负这片土地,不负自己的选择,为中良沟村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李潇洋

  师父有话说

  见证青涩退,化为实干才

  小李是西北政法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刚到村里时,我一眼就看出了他身上的“书生气”——穿得板板正正,说话办事都带着股校园里的青涩。我当时就提醒他:“大学生来咱村,先别急着讲大道理,得先把脚踩进地里头。”其实是怕他光捧着书本工作,和乡亲们有了距离。没想到,这孩子真听进去了。

  去年测宅基地时,我看他汗流浃背,衬衫湿得能拧出水,却一句累都没喊。他跟着测绘队在田埂间跑前跑后,帮着指界、记录,眼神没了最初的慌乱,多了几分踏实。我递给他冰水时问他累不累,他点头的模样,让我想起年轻时的自己——也是从这样的“苦”里一步步走过来的。我明显感觉他变了:话里话外少了书本上的“基层”,多了地头的烟火气;周六日也常留在村里,我们这1300多口人,他几乎户户都认得清、叫得上名,平时总见他蹲在田埂和老乡聊收成、话家常。

  更让我欣慰的是他在处理矛盾上的进步。以前村民来闹纠纷,他第一反应就是翻查法律条文,总想靠条文说清道理。可基层的事,哪能全靠条文解决?后来我带他处理了几起村里的矛盾,他渐渐开了窍。有次两户人家为家门口的胡同闹起来,他没急着劝,先在旁边听了半天:一户怕影响出行,一户怕过路的车压坏庄稼。摸清心思后,他才结合法律知识,讲情分、说道理,最后两户人笑着和解了。现在村里不少小纠纷,他都能独当一面处理,再也不是那个跟在我身后的“大学生”,成了乡亲们信得过的“小李干部”。

  一年多来,小李晒黑了、手上磨出了茧子,可眼神里的底气越来越足,成了一名十足的“农村人”。看着他扎根村里、踏实干事,我打心眼里高兴。这孩子没辜负这片土地,也没有辜负自己的选择。往后我们一起干,中良沟村的日子一定会更有奔头。刘志刚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