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嘱托 田野上的国之大者⑧丨智耕沃野,科技惠农
2024-09-27 08:2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关键词】 科技

  殷殷嘱托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广大科技特派员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金秋九月,华夏大地到处洋溢着五谷丰登的喜悦。一幕幕丰收盛景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助力,也离不开扎根田间推动科技兴农的奋斗者。丰收时节,本报记者走进各地田间地头,看科技人才如何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把科技致富的种子播撒在乡野沃土里。

农用飞机在进行“一喷多促”作业。(新华社发)

  一支队伍“组团帮扶”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新华社记者定格了这样一个瞬间:连片苹果树生机勃勃,花牛苹果缀满枝头,总书记向现场的果农、农技人员等详细询问花牛苹果品质特色、种植技术、市场销路等,并同乡亲们亲切交流。

  花牛苹果一时火遍全网。苹果“红”了,最高兴的除了种植户,还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麦积团的专家们。麦积团苹果产业组组长周晓康,2012年就与南山花牛苹果基地结下不解之缘。他告诉记者,基地涉及花牛、马跑泉、甘泉3镇25村,种植面积15万亩,这些年他们为基地提供花果精细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的技术支持,2023年基地苹果总产量22万吨,总产值6亿元,带动4万余人实现增收。

  眼下是花牛苹果陆续成熟的关键期。近日,周晓康来到渭南镇马王村东丰源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指导,这让负责人吴曙东欣喜不已。合作社种了380亩苹果,曾面临着春季晚霜的困扰。自从周晓康教会他一系列防霜防冻办法后,苹果坐果率和果实品质明显提高,去年亩产达7000斤,毛利400多万元。周晓康这次来,一是看苹果成熟情况、指导分批采摘,二是教授预冷入库技术。看完果园后,周晓康告诉吴曙东一个好消息:“今年优质果率明显高于去年,一定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近年来,国家科技特派团奔赴全国各地,充分发挥组团式帮扶优势,紧盯人才培养、品种培育、项目示范等环节,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示范带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

  秋风送爽,正是茶园管护的好时机。陕西省紫阳县焕古镇大连村茶农张仁贵的茶园里一片忙碌。“放有机肥时要离茶树5至10厘米,施完肥后及时用土覆盖,这样利于茶树囤积养分安全过冬。”国家科技特派团紫阳团茶产业组专家曾建明正在茶园现场指导。

  紫阳县位于汉江上游、巴山北麓,富硒茶是紫阳县的首位产业,焕古镇是紫阳富硒茶的核心产区。以前张仁贵的5亩茶园春季鲜叶产值只有5000多元,在曾建明手把手指导下猛增20倍,突破了10万元。曾建明力推的“一季采茶、三季养树”技术模式得到广泛认可,焕古镇投产茶园目前平均鲜叶亩产值近万元,茶叶真正成了富民的“金叶子”。

  在距离焕古镇700公里之外的贵州省务川县分水镇三星村茶园基地里,国家科技特派团务川团团长陈卓一行也在仔细查看茶树生长情况,指导种植户进行秋季管护。三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丁秀东感激地说:“我们村集体发展的茶园过去因为管护不到位,杂草、病虫害很多,茶叶品质差,在专家指导下,现在茶园改头换面,重新焕发了生机。”

  一方小院“聚智赋能”

  建好一方科技小院,带动一片田野。15年前发源于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白寨村的科技小院,如今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发展到1800多个。一批批高校师生和科技人员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方式,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难题,一个个不起眼的农家小院中蕴含着科技创新的巨大能量。

  去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在湖南省的首个科技小院落地永州市宁远县湾井镇周家坝村。一年过去,小院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发展高档优质稻30万亩,引进22名高层次生态环保等专业人才,助力全县城乡环境治理。

  小院虽“小”,助力产业发展的能量不小。永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年小院师生不但帮助农民解决施肥过多、疫病虫害等具体问题,还创新开展“党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为全县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骨干人员开展农技培训,实现从“简单培训”到“精准培育”的转变。“专家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用上了更绿色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水市镇种植户欧阳涛发自内心地说。

  河北省曲周县今年的科技小院数量增加到了15个。步入位于曲周县曲周镇的苗乐园科技小院,农大2022级硕士研究生高新月种植的甜叶菊枝叶嫩绿、生机勃勃,掐下一片叶子放入口中,清香甘甜犹如薄荷糖。“甜叶菊是天然甜味剂,里面的甜菊糖苷,甜度是蔗糖的300倍,热量却很低。我的研究方向就是甜叶菊的绿色高效种植方法和田间管理。”高新月介绍。

  整地、移栽、打顶、追肥,高新月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甜叶菊前期生长数据。她的试验已经为当地带来了可观收益:曲周县核心区甜叶菊种植增产约三成,每亩增加收益超1500元。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丁集镇种植黄瓜超万亩,但近年来面临品种单一、土壤连作障碍等问题。为助力产业升级,2022年8月,江苏淮阴黄瓜科技小院落地丁集镇。长期驻扎该基地的宿莉,被种植户亲切地称为“黄瓜博士”,她和团队通过淹水除盐、绿肥还田、高温闷棚等技术措施改良土壤,还成功研发黄瓜秸秆生物材料,年处理秸秆上千万公斤,实现转化经济效益300余万元。

  一件突发事件让丁集镇种植户们印象深刻。去年底,正值黄瓜关键的开花结果期,气温突然断崖式下降。“把棚顶打开,让棚内湿度降下去……”宿莉和团队成员们及时指导农民们给瓜棚“掀被子”“开口子”通风增光。他们精心准备的防寒“技能包”,确保了黄瓜安全越冬。

  一批新农人“慧耕沃土”

  种地靠科技,农民才更有赚头,农业才更有奔头。9月底的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天气转凉,空气中散发着草木清香。吃过早饭,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走向自家后院的农机停放场,在那里,几十辆农机“铁骑兵”整齐排列。

  今年50岁的杜焕永是滑县万古镇杜庄村人,2012年返乡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准备大干一场。然而,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缺乏管理技术,第一年就栽了跟头。回望来路,杜焕永感叹:“发展现代农业光有梦想和热情还不够,需要加大科技投入。”

  痛定思痛,杜焕永多次外出学习种植技术,投资1200多万元购置各种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土地平整,我们有现代智能北斗平地仪;改良土地结构,我们有几十架液压深耕、旋耕机;防治病虫害,我们有自走式打药车和无人机飞防技术……”说起合作社的“黑科技”,杜焕永如数家珍。

  “老杜推广的花生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让俺每亩增收300多元。”村民杜林国是农业科技的受益者。目前合作社有入社农户150余户,年机械化服务面积5万亩,服务农户超2800户。

  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机械化程度是一方面,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愿意扎根农村、甘于奉献的人才。河北省永清县后奕镇石各庄村的刘铁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秋收已至,石各庄村喜庆农机专业合作社内,一台台联合收割机蓄势待发,即将分赴周边开展玉米跨区收割作业。合作社社长刘铁钧站在门口,目送农机手们“出征”。

  刘铁钧是十里八村公认的农机“能人”,潜心研究农机自动化技术推广20多年,获得“全国农业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去年更是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的合作社现有大中小型马力拖拉机107台、玉米小麦联合收割机30台、各种配套机具100余台,业务范围包括进行跨区作业、示范新技术、开展技术培训等,带动周边2000多户农户增收。

  “最大的变化是信心!”刘铁钧兴致勃勃地说,“越来越多的农民‘慧’种地,大家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现在,不少年轻人也回到村里,成了‘田秀才’。”

  同一时间,在天津市宝坻区八门城镇杨岗村的一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预示着丰收在望。“又是一个丰收年!” “田秀才”邱金来笑盈盈地打开了话匣子:“专业机构育秧成活率高、高标准农田科学灌溉、机械化作业率接近100%,这些都是丰收的底气。”

  邱金来拿智能化测深施肥插秧机举例,它实现水稻插秧与施肥同步进行,将化肥精准地送到秧苗根部侧方3至5厘米处,就像是把肥料“喂到嘴边”,水稻吃多少、喂多少,“过去我们粗放式撒肥,现在精准化施肥,土壤吃得更科学、更营养。根据测算,现在每亩能多收200斤,增收超200元。”

  本报记者 许露露 林华维 周静文 华贤东 刘凤双 朱秀霞 马燕 孟涛 尹丹丹

  通讯员 刘浩 毛润 邓太宝 阳松桃 闫乃谦 刘旭航 李凯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