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与村书记们 | 易地搬迁 山乡巨变
2025-03-21 08:5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三河村村民在广场上跳达体舞。 (昭觉县委组织部供图)

  山路盘旋,弯道重重,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的路坡急沟深。日头高悬,日光映着残雪,将进村的一段新柏油路,照得耀眼透亮。山风捎来了春的消息,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深度贫困村,如今山居如画,正是好时光。

  “总书记卡莎莎,我们住进新房啦”

  2018年2月11日,农历新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凉山腹地探望慰问彝族乡亲,他走进三河村村民的家里,与乡亲们一道围坐火塘谈心。“我一直牵挂着彝族同胞。大小凉山,我一直都想来这个地方,身临其境更有感触。”

  宇下听民声,枝叶相连,情真意切。火塘边的对话像一粒火种,点燃了深山里沉寂多年的渴望。

  “总书记一路踩着和着雪的泥路,走进了我们的土坯房,关心我们过日子,嘱咐我们如果有条件,要搬迁安置,住进新房。”三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某色比日记得,总书记期待大伙迁居的愿景早日实现。

  时隔一年,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帮扶支持和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曾经“一步跨千年”的彝族山村,终圆了新居梦。

  2019年2月11日,村里首批29户迁居户激动不已。彝家汉子吉好也求最后一次弓下脊背走出老屋。他领着妻子儿女在斑驳的土墙前留影,尔后,一家人朝着涂画着彝族纹饰的新居走去,沿着平坦宽阔的景观路,来到鲜花装点的彝家院坝,走进洁净敞亮、家电齐备的砖木新瓦房。村民们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卡莎莎(谢谢您),我们住进新房啦。”

  2020年5月12日,当最后一户人家在门楣挂上彩绸,至此全村147户801名村民,全部住进了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9.6公里的通村柏油路如一条黑色的绸带,蜿蜒伸展至村庄深处,而28.5公里的通组环形入户道路将每一户人家、每一片田间地头紧密相连。

  通水又通电,高速网络一并到位,三河村人彻底告别了那些肩挑背扛跋涉取水的晨昏。汩汩清泉入户,彝族村落的新生活,跟随着亮起的路灯,热闹、亮堂起来。某色比日说,温馨舒适的新家遮风避雨,成为三河村人最坚实的倚靠。“总书记的嘱托,给了我们奋斗的力量和勇气,以及过上更好日子的进取心。”

  “家家户户都在学技术、谋发展”

  春风掠过山脊,三河村头,一面篆刻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烫金石墙,见证着整座山谷的蝶变。

  三河村富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内,一头头西门塔尔牛膘肥体健,在养殖户眼里,它们是行走的“金矿”。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洛古有格,正在牛舍里给前来问询的养殖户传授营养饲草的配比要点。洛古有格难忘习近平总书记到三河村的那一天,他作为大学生返乡创业代表,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的“大学梦”“致富梦”,以及带领乡亲们创业致富的经历。

  在去年的9月27日,洛古有格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领奖台上,他高兴地向总书记报告了三河村最近几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三河村家家户户都在学技术、谋发展,踏踏实实。”在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国富心里,总书记把彝乡群众的生活放在了心上,火塘交流时,村干部们记下了总书记的嘱托: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业,加强实用技术、技能培训……

  根据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头雁”打头阵,领衔筑“雁阵”。七年间,三位派驻到三河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带着工作队队员奔忙在山间田头,为领着村民迈好产业步子接力奔跑。

  产业规划在青山间铺展。山腰处,新植的冬桃林正酝酿花事,花椒林簇挨成片,伸向更远处的山峦。流转的1000余亩产业田,种上了川牛膝、云木香等几味中药材,成为三河村产业“强身健脾”的“成长方子”。

  目前,三河村建成近4000亩特色产业种植基地。“村子海拔高,小气候多变,加上土质不肥,种土豆和荞麦都勉强。工作队请来专家考察评估,帮村民们拿方案,手把手教技术,精准把脉,对症下药,如今这些珍贵的草药苗子,已经成为一串串破土而出的振兴密码。”刘国富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梦想新生的起点。

  群山的褶皱里,满载游客的大巴驶进白云深处的彝家村寨。新居的雕花木窗成了取景框,民宿床品上留着荞麦壳的清香。熊熊燃烧的灶火上,彝家乐的锅子里椒香四溢。入职村集体餐厅的村民马海子呷,身着彝族服饰,端着百叶豆腐穿梭于食客之间,彝家腊味飘香,食客连声称赞。

  纪念馆里,村民惹列日作将昔日火塘边的脱贫往事化作讲解词。当灯光漫过泛黄的老物件,她开始向游客们娓娓讲述古老彝寨的蜕变。“你看,那些曾被贫困压弯的脊梁,如今在导游岗、灶台前、民宿窗后,挺立成了风景。”刘国富微笑道。

  “真高兴,阿依们又回来了”

  新路从绝壁间凿出坦途。彝家大姐马惹落倚门,看自家放学的“阿依”(孩子)欢快地奔回。“路修得好,学校教得好,孩子书读得好,将来日子才能过得更好。”马惹落汉语并不流利,但4个“好”字之间的简单逻辑,是这位彝族母亲朴实的希冀。

  最深的“冻土”藏在观念深处。如今,在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用读书梦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成了彝寨父母心头燃起的火光。

  去年8月,三河村小学在新址上落成,146个孩子在村里就近读书,入春后,寒假结束,教室里恢复了书声琅琅,三河村小学校长吴利梅望着满座的课堂,目光扫过每一张稚嫩的脸庞,曾经每到开学季,她都要挨家挨户地抢学生。

  “那些年,每升一个年级,就会空出几张座椅。”村里的彝族父母们大多数觉得读书不如打工来得实在,讲到阿依们背上行囊跟着父母离开,怎么也劝不住时,吴利梅的眼圈红得厉害。“现在不一样了,家长们不仅愿意让孩子读书,还主动问我怎么才能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好学校。”教室里,曾经空荡荡的座位,如今坐得满满当当。

  “真高兴,阿依们又回来了。”吴利梅说,三河村已新建4所幼教点和1个寄宿制中心小学,村里300多名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和城里一样的设施和师资,全村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学前儿童进入一年级时全部会听会说普通话。

  “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清澈如泉的童声从大凉山深处传来,带着山风的纯净和阳光的温暖。2018年,吉好有果在习近平总书记面前唱响了《国旗国旗真美丽》,那一刻,这个彝族女孩的歌声打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成为脱贫攻坚路上最动人的音符之一。“感谢习爷爷对我的鼓励,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能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唱歌。”2023年,吉好有果参加了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她把对国旗的赞美,唱给了全世界听。她的歌声里,有彝家山寨的晨曦,有帮扶干部的汗水。

  在吉好有果家里,雪白的墙面上,24张奖状一字排开。每当有客人来访,父亲吉好也求总会指着墙上的奖状,如数家珍地讲述孩子们的故事。从读书无用到教育光荣,这面墙静静展示着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的蜕变。

  大凉山的春天如期而至,孕育着无尽的希望。

  本报记者 周晶

  通讯员 高雄 吉候路立 海勒尔呷子

  视频制作 孟涛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