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我离开求学7年的燕园,坐上火车一路南下,到了中越边境国门城市广西崇左,成了一名基层干部。
最好的融入是一起干一起苦
融入基层,是外来年轻干部面临的首要难题。刚到基层,由于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我一直难以跟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虽然也下狠心学当地土话、放开喝酒吃饭,但始终感觉隔着什么。尤其是2012年,领导让我负责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工作,用大家的话来说是“年轻仔没结婚就抓计生”,同学也笑话我“干起了原来口诛笔伐的工作”。站里都是“老计生”,平均年龄40多岁,刚开始难免有些格格不入。我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从工作方面入手,跟大家一起早上5点半起床,下村开展环扎动员、免费孕检、社会抚养费征收等工作。一开始,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有些话一开口就觉得脸红,只能跟在干部后边学习。慢慢的,业务熟了、脸皮厚了、胆子粗了、嗓门大了,不仅能独立承担工作,甚至做得比一些干部都好。大家这才把我看成了自己人,说“北大毕业的也跟我们一样”。
先理解,再改变
年轻人满腔热情,总想去改变世界。但基层磨砺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先理解,再改变。
崇左市主产甘蔗,有“中国糖都”的美誉。但因为地块零碎、种植方式落后等原因,甘蔗产量低、成本高,在与进口糖的竞争中劣势明显。党委政府决定大力开展甘蔗高效节水灌溉、“小块并大块”、土地流转,推动甘蔗种植转型升级,走集约化、良种化、水利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刚开始,很多群众有顾虑,不知道不种地了以后还能做什么,工作一时陷入僵局。后来,通过把群众就业问题纳入土地流转工作一起考虑,才大大减轻了阻力,加快了进程。
所以,在基层,不仅要充分了解情况,还要做到理解,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才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群众感到满意。
讲方法,更要讲感情
在基层做群众工作,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刚到乡镇,就有干部提醒我,跟群众说话要通俗易懂,用群众的话来说话。经过一番“改造”,虽然还不能流利地讲本地“壮话”“土话”,但至少,我的话里本地腔调和语汇多了,一开口就暴露自己是外来的情况少了。另外,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也学习总结了一些更好地开展工作的方法,比如向计生干部学习的定期走村入户与群众见面、建档立卡掌握民情动态等等。当然,还要让群众看到诚意。怕不怕太阳晒、烂泥路愿不愿走、群众端来的粥喝不喝等等,大家都会一一看在眼里。
因此,如果心里没有对群众的感情,群众工作方法再多,也是虚的,很难长期奏效。这就要求我们年轻干部将自身特有的社会责任感转化为对群众、对工作的责任感,保持一份“赤子之心”,对群众的需求和困难感同身受,并付诸实际行动,不断培养和深化同群众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