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红花岗:党建赋能村集体经济跑出加速度
2024-07-03 09:46:00  作者:刘正伟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干净整洁的乡村小道、错落有致的农家宅院、四处繁忙的田间地头……盛夏时节,一幅和美惬意的乡村振兴画卷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的乡村大地徐徐展开。

  红花岗区按照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决策部署,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聚焦组织引领、产业共融、资源联动,不断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蛋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组织引领蹚出振兴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十多年前,深溪镇龙江村还是一个相对穷、散、乱的落后村庄,村里整体发展思路不宽,人心凝聚不齐,村集体经济缺乏活力。2010年,在组织关心和积极引导下,长期在外创业的杨健毅然踏上了返乡回家的征程,回到了龙江村,从企业家变为了村干部。

  为了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杨健努力建强基层党组织,规范村组干部管理事项,带领干部外出学习乡村发展经验,经过十多年的敢闯敢干、苦干实干、善作善成的辛勤付出,推动龙江村找到了以“党委领导、村集团公司控股、村民入股、企业参股”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

  如今,龙江村不仅创办起了村集团公司、酒店、驾校、加油站,还发展起了水产批发市场、白酒销售、蛋鸡养殖、果冻橙种植等产业,村集体经济积累达6600余万元,带动1061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家庭汽车保有率达到85%,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4万元,落后贫困的村庄已华丽蝶变为示范样板村,群众幸福指数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近年来,龙江村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遵义市“五强组织”示范村党组织、遵义市“双培养”工程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产业共融托举强村梦

  一粒贡米一份情,一条产业振兴一个村。在海龙镇的乡村振兴服务站里,不仅有各类生活用品和农用物资,贡米、羊肚菌、西瓜等农特产品整齐堆放着,返乡新农人正在镜头前直播推介。

  “前些年,村里的群众基本是靠天吃饭,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为主,一年到头每家顶多能打几十担谷子,算下来也就一两千块钱,勉强维持生计,自从区委组织我们外出考察学习,派了科技特派员,镇党委帮助我们引进了贡米这一新品种,群众的腰包逐渐鼓起来了。”海龙镇贡米村党总支部书记徐浩说。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作为种植水稻为主的贡米村,良田接近2700亩,农业基础条件很不错。贡米村立足良好的资源优势,大力探索“稻+油”“稻+菌”等轮作模式,推动形成“赏花经济”“节日经济”,打造“生产+观光+研学”相融合的集体经济项目,形成了以贡米为核心的产业链,辐射带动大头菜、羊肚菌、草莓、西瓜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形成了海龙贡米等特色产业品牌,推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50万元,引领群众闯出了一条“共同奋斗、共同富裕”的道路。贡米村先后荣获遵义市“五强组织”示范村党组织、遵义市“双培养”工程示范村荣誉。

  资源联动撑起致富伞

  “我来出让土地”“我来提供资金”“我来出劳力”……走进金鼎山镇莲池村党群服务中心,大伙儿正在灯下议事。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们就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竞相发言、建言献策。

  “闵支书,快进屋里来吃晚饭,顺便商量个事,想请你帮我协调流转点土地,现在客户要的订单越来越多了,我想再进一步扩大种植基地。”莲池村能人殷仁军说。前几年,在村“两委”的动员下,像殷仁军这样的20多户的种植养殖散户被整合起来,通过承包村集体土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发展模式联动发展。经过这几年的拼搏,莲池村的坝区蔬菜保供基地、草莓采摘基地、小龙虾垂钓基地采购人员络绎不绝,天然居、云水间、老兵山庄等10余家家庭农庄经营得红红火火,村集体经济欣欣向荣。

  “沉睡的资源只要利用好,就能变为真金白银。”莲池村围绕做好资源整合这篇文章,按照盘活一批闲置资源、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带动一批群众增收致富的发展思路,通过整合利用镇级党校、莲池坝区分拣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等固定资产,形成产销一体的蔬菜和水产种植模式,乡村旅游也有了起色,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过了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10年前的4000元提高到去年的2.4万元。莲池村还获得了贵州省文明先进村集体、贵州省民主法治示范村、遵义市“五强组织”示范村党组织等称号。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关乎村民的钱袋子,更关于基层组织的凝聚力。红花岗区将继续强化组织引领、厚培特色产业、整合各方资源,持续推进村村结对抱团发展,促进集体经济体量与质量再上一个台阶。”红花岗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