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来,河南、山东等地遭遇持续阴雨,给秋收秋种带来严峻挑战。尽管“烂地雨”为丰收蒙上阴影,但并未动摇人们“雨口夺粮”的决心。在党组织的带领下,一场与天气赛跑的抢收抢种“总动员”高效展开,党员带头、群众互助,凝聚成强大力量,成为了风雨中最可靠的“丰收底气”。
抢收
“村里租的挖掘机连续工作两天,俺家260亩地的积水状况好转了……”10月14日,山东省临邑县林子镇连四庄村种粮大户曹明勇站在玉米地头,望着畅通的排水沟感慨。与此同时,林子镇还有30多台挖掘机正昼夜不停地在田间作业。
“哪块地积水严重就先往哪。”这场“粮食保卫战”打响后,林子镇党委迅速成立抢排突击队,根据农田受灾情况精准调配力量,大大提高了抢排效率。短短数日,突击队已为90余户种粮大户和困难群众抢排农田7300余亩。
“多亏驻村工作队连夜帮俺抢收花生,不然俺家这10来亩花生就要在地里发芽了!”10月17日,河南省社旗县苗店镇曹堂村村民曹永东握着驻村第一书记郭永军的手,连连道谢。大冯营镇张腰庄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红安组建“党员突击队”,他们抢抓降雨间隙协助收割、运输等,为秋收秋种按下“加速键”……
顺时,全力以赴促发展;逆时,守望相助渡难关。在大自然的不可抗力前,那些冲锋在前的身影、紧紧相握的手,编织出奔赴未来的最大确定性。
10月19日,在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曹西村集体的玉米地里,20多名村民穿着胶鞋蹚着泥水在收玉米,有人用盆端,有人用麻袋背。村书记王军伟用沾着玉米须的右手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水,欣慰地说:“通过村干部和村民这几天的抢收,村集体种的20来亩玉米马上就能全收完。”
与此同时,在曹西村村部广场上,20多名妇女正围着玉米堆忙着剥玉米。“这几年,俺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除了年年给村民发福利外,村容村貌变化也大得很。” 村民张现中一边掰玉米一边说,“村集体与村民的利益是绑在一起的,谁都不会看着粮食糟蹋在地里不管!”
烘干
“烘干点24小时接收,真是救了急!”10月14日清晨6点,河南省孟州市化工镇段庄村以轩合作社的烘干车间里,两台烘干设备不停运转。种粮大户赵建设指着刚出炉的花生说:“我家70多亩地,前段时间天天瞅着天发愁,现在10余吨花生10个小时就能烘完,心里踏实多啦!”
合作社负责人段雪峰接过话茬:“乡里不仅提前帮我检修设备,还协调电力保障,现在每天能处理潮粮20余吨,保证农户随到随烘。”为打通粮食归仓“最后一公里”,孟州市对全市20台烘干设备统筹调度,向农户公布农机服务与玉米烘干点热线,并组织6个技术专班巡回检修,确保烘干线“不停机”。
在山东省临邑县翟家镇,晾晒难题同样让不少农户一筹莫展,种植大户段希林望着堆积如山的玉米发愁:“再晒不干,这些金黄的玉米就要发霉变质。”这样的情况并非少数,镇党委果断拍板,“改造负极材料烘干线,用于玉米烘干”。
“我们连夜改造生产线,把订单都往后推了10天。”山东卓越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冰带着技术团队,用30个小时就完成了设备改造。加宽加固后的传送带昼夜运转,每天能烘干200吨玉米。镇党委还协调企业将烘干费用压到每吨30元的成本价,组织志愿服务队帮忙调度运输。
“晒粮食也好,烘干粮食也好,原理无非就是提供干热风。”连绵秋雨,逼着河南省新蔡县练村镇称湾村村干部廖辉,搞起了“田埂发明”。他在自家院子里垒灶台、砌粮库,用吹风机将烧柴火产生的高温吹到粮库,烘干了潮湿的粮食。喜出望外的廖辉,把自制烘干机且试验成功的消息,发到了村民微信群。
于是,村民开着拖拉机、三轮车,排队到廖辉家里烘干粮食。廖辉只收取电费,平均每斤不到2分钱,远远低于烘干厂9分钱/斤的价格。村民田金友家8万多斤谷粒堆成了小山,他第一时间把家里的玉米拉来烘干。干燥玉米落入车厢时,田金友一直悬着的心也落了地,心里的万千感激,最终化成了一句郑重的“谢谢”。
复盘
“普通收割机陷在泥里动不了,多亏履带式收割机帮咱抢收!”河南省获嘉县照镜镇种植大户张英种了1700多亩玉米,连续降雨让土地泥泞不堪,普通轮式玉米收割机寸步难行。经过当地农业部门调度,自带履带涉及的水稻收割机“变身”玉米抢收机,成为农户阴雨天抢收玉米的“奇兵利器”。
秋收进度不断赶上,大家暂时松了一口气。获嘉县农机发展服务中心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总结,提前做足准备是关键,“我们对全县94台履带式收割机进行了排查登记,指导督促更换玉米割台,确保尽数投入玉米收获。”
除了履带式收割机不足,北方此次连阴雨,还暴露农田排水系统不完善的问题,许多村庄的农田都面临“排水”烦恼。称湾村党支部书记马飞庆幸地说,称湾村地势低洼、四面环河,挖排水沟是村里的常规工作,没想到今年发挥了大作用。“每家每户地里的水,都可以挖沟引到排水渠,今年新挖的6条排水渠‘救了命’!”
这样的“没想到”并非偶然,而是因为顺应了新的气候变化趋势。有专家表示,今年北方遭遇的“前旱后涝”是全球变暖引发的,带来的挑战是长期且系统的,所以要构建更具韧性的农业体系,从种子、农机、水利等多个层面协同发力,形成一个从灾前预警预防、灾中应急响应到灾后恢复重建的完整闭环。
眼下,北方各地正利用晴好天气,全力抢收、腾茬、整地,保障播种顺利开展。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到村任职选调生也积极行动起来,张晨旭、胡强然请来农业专家,在田间讲解冬小麦晚播注意事项。专家一边示范播种密度,一边解答问题,村民围得水泄不通。一位大爷感动地说:“有你们在,咱心里踏实多了!”
本报记者刘凤双 倪怀成
通讯员赵超越 孙经才 贺起帅 郭长印 张举 王毛生杜雨袁义浩
实习生杜晨洁

孟州市谷旦镇田田圈农业服务中心烘干车间内,装载机正将湿玉米装运到烘干设备前烘干。张泽斌 摄

10月20日,在山东东营利津县陈庄镇道口村,选调生梁明钰(左)帮助村民掰玉米。(利津县委组织部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