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闾海 陈宇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实施和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注重发挥乡村多元特色价值,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成为普遍共识。如何更好地发掘发挥乡村的多元特色价值,从而构筑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其一,在城乡差异的比较中发现乡村特色价值。在生态、产业、空间、文化等方面,乡村与城市相较而言都存在差异。城乡融合发展并非要去消除这种差异,而是要对这些差异背后的不同特色价值进行甄选,为乡村在传统发展路径上注入更多创新要素充分予以发挥,从而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也因此,需要我们拥有一双能够发现乡村之美的眼睛,找出其潜在的比较优势并精准发力,打好“特色牌”,与城市实现良性互动。比如在苏州,靠近中心城区区位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涌现了黄墅村“呼吸森林咖啡馆”、歇马桥村“一尺花园”、众安桥村“柴米多自然教育中心”等网红乡村业态,他们抓住并不断放大自身在生态、文化方面的差异化特色,以“农业+”“生态+”模式拓展各种乡村服务新场景,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代表性的城乡融合新业态。
其二,让特色生态成为乡村绿色发展的新动能。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域,生态既是乡村的优势资源、也是乡村的重要生产力,如何将乡村地区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就是要重视乡村自然野趣的保护,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农村发展,将保护和修复乡村的自然山水环境本底作为重要内容,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文旅业、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等行业,提升乡村生态空间内在价值。比如通过有限度地引入咖啡下乡、酒店入村等业态建设,与周边的农田、森林相映成趣,吸引城市人群驻足、游憩甚至在此就业、居住,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其三,让特色文化成为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力。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文化资源的活态保护与创新传承,是推动乡村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精神动力,其中关键还是在于如何有效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促进乡村农耕文化资源、非遗资源等与现代文化消费的衔接,让乡村丰富多元的乡土文化以产业化、市场化方式,在消费过程中得以传播、弘扬,实现乡土文化生产性、活态性保护与传承。如苏州吴中区组建香山工坊,创办“香山工匠学院”,培养各级人才205名,引进约30家古建企业入驻,2023年古建产业产值约20亿元,通过创新性的现代手段传承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而强劲的内生动力。
其四,让特色经济成为乡村连片发展的新引擎。一直以来,乡村产业规模小、布局散、结构单一制约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还需充分发挥乡村特色产业的规模优势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构建区域协同化发展机制,拓展自发性、抱团式的合作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整体效能和不同乡村的比较优势,将乡村的特色化与规模化相结合,在规模效应中形成产业发展的互补与共享,在特色经济中形成规模化的品牌效应与降本增效,打造体现城乡高度融合兼具内生造血活力的“理想田园”。
近日《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印发,反映出当前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握和处理城乡关系的意义十分重大,在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特色价值中让农村的资源要素真正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城乡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共融中走向共荣,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时代乡村画卷。
(作者单位: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