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回升,乡村游也开始升温。在村里点一杯咖啡,挑一个出片的角度,凹个造型,发到社交媒体上,成为乡村游常见的打开方式。“咖文旅”激活了乡村消费新场景,成功范本不少。
江苏南京佘村,在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里,有18家咖啡店,密度之高让人惊叹。浙江安吉红庙村的深蓝咖啡,最火的时候,日接待量突破两万人次,创下单日单店出杯量8818杯的记录,进入江浙沪村咖顶流阵营。
村咖热,也不乏有人给它降降温。佘村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敏曾劝退一些村咖投资者,提醒他们投入不要太大,一定要轻资产运营。深蓝咖啡主理人程铄钦在遭遇生意回落,一天只能卖出一两杯的情况后,开始思考村里业态的丰富度、打造配套的乡村美学。
村咖如何才能“真香”?
首先要问咖啡店能不能开。咖啡店并不适合那些缺乏文化载体和生态底色的村子,不顾情况、一哄而上开村咖,很可能只赚个头两天的热度,长久经营是个问题。自身无法续命,又谈何赋能乡村振兴?
其次要问除了咖啡还有啥。人们对乡村旅游有了更多期待,村咖如何与其他业态配合营业需要规划。人们进村,可能是冲着网红村咖去的,但是如果吃住玩不成气候,那么打卡就是一锤子买卖。因此,不断打造独特的乡村美学,创新丰富的业态,托得起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才能养得活一个咖啡店。厕所、停车场、道路等配套的设施要足够完善,这些是基础分,倒扣不得。
最后要问咖啡店能不能与村庄产生深度链接。经济上,村集体与村民可以三资入股,共享红利。此外,咖啡店也应该成为乡村生活的组成部分,比如村咖空间可以做为乡村土特产的“贩卖机”、议事的会客厅,成为本村人也爱逛的落脚点。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能圆满作答,可能是咖啡真香。而如果以上三个问题答不上来或者答得不好,可能就是咖啡有点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