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吃租”,是实现增收的可行性路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创造租、提高租、吃好租?
一是更加明白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想要吃租的前提是,尽可能争取资源投入到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中。翻看入户走访时梳理的群众反映问题清单《全村调研问题清单》,种粮大户主要反映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关于农业生产的,比如农药、病虫害、农田杂草;另一方面是关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泵站、灌溉渠、机耕路硬化等等。解决问题,需要持续推动村“两委”干部转变思路,把“唉声叹气”转变为看得见的行动力,大力支持村干部争取资金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把路修好、把泵站建好、把渠修好,提升全村基础设施质量和覆盖面,这样才有基础去思考“资金变股金”问题。
二是更加聚焦重点有的放矢开展帮促。一个村庄要想发展,除了学习其他强村长处,也要了解自身优势。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葛庄村与本镇其他27个村(居)相比最大优势就是“善于吃租”,村里每年都能收全种粮大户管理费,这部年收入至少6万元。仔细剖析大户管理费,其实就是村集体把渠、路、桥等基础设施租给种粮大户使用,村集体收取费用,如果出现损坏等情况就由村集体出钱维修。这是经调研后确定“夯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长期发展思路,也是一个资源禀赋比较欠缺村的现实选择。
三是进一步拓宽发展集体经济思路。单纯靠上述这些“吃租”仍有限,最难的是如何在提升服务质量、创造服务供给的基础上创造租、提高租。一是从发展趋势看,村庄优化调整是大势所趋。村庄优化调整后,继续抓好种粮大户管理费收取,村集体每年就会有一项固定收入。二是从现有资源看,推动吃“平面租”向吃“空间租”转变。以笔者为例,原来长期生活在南京,驻村之后喜欢上村庄的安静,晚上能看到星星。之前在谋划第一批路灯项目时,蹲守在某一路口时发现了萤火虫。这些,都是大城市所不具备的。细心观察会发现,本村特点很明显,一条中心河、两排房子,以后可考虑盘活闲置农房,开发农业文化、体验项目。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葛庄村驻村第一书记 付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