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原大学生村官程哲通过对新村民党支部会议的观察,提出了会议也要有“生命”的观点。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经常需要通过各种会议,传达上级精神,布置安排工作,但如何提高会议效果则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本期约请三位村官谈谈他们的切身感悟,希冀对同行有所裨益。
程哲(中)和新村民党支部书记方静安(右)一起走访伤残新村民徐功付。王丝桐 摄
农民工党支部开会为何没人迟到
2012年9月的一个晚上,我在太平村值班,忙完手头的工作,就去参加新村民党支部会议。我发现,新村民党员都提前到了,有几个居然没有吃晚饭,还有几个是从工厂请假直接赶过来的,这让我感到这个党支部不一般。一般来说,农民进城务工就是为了打工、挣钱,像他们这样重视党组织活动的农民工是不多见的。
我陷入了沉思,思考新村民党支部的魅力何在?于是,我找到支部书记方静安,与他探讨支部会议良好会风的形成原因。原来,党支部成立之初,也面临着如何凝聚流动党员,如何凝聚新村民,如何使新村民党支部工作与太平村党总支工作有效对接,如何使新村民党支部持续发挥作用等问题。为了破解这些难题,他们着手从会风抓起。
会风改进需要久久为功。新村民党支部刚成立时,别说开会,就连具体工作负责人也无法落实。随着各项服务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新村民党支部开会逐渐有了“人气”。但他们很快又发现,一些新村民党员开会不是迟到就是早退,不是穿着拖鞋来就是拿着大烧饼来,甚至还躺在座椅上,很少有拿记录本的。老方当时暗下决心,一定要拿出“辣手劲”改变会风,通过会风带作风。
2007年7月1日,新村民党支部召开了一次规范会风的会议。对参会人员提出明确要求:在衣着方面,穿戴整齐,不准穿拖鞋;在会议时间方面,不迟到一分钟,不准无故早退;在会议记录方面,向村党总支申请后,每人发放一个会议记录本;参加者不准带食物、小孩。这次会议之后,不少新村民党员为了开会不迟到,常常要请假。
2010年开始,新村民党支部对会风又形成了四条规定。一是新村民党支部委员会的同志必须提早15分钟入场;二是在会议期间,不添加茶水;三是参会的新村民党员必须穿着整齐;四是手机必须调成静音或关机,会议期间不准接电话。
为了确保会议质量,对于在一个季度内缺席2次的新村民党支部委员和新村民管委会委员,由组织委员谈话。会议布置的工作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无法完成的由新村民监督委员会汇总备案,用“数据”来考核会议成效,最大限度地量化会议效果。
有一天,我在村里值班,听村委会门卫老万说,新村民党支部了不起,每次开会时间都是定在晚上6点,他一般是5点50分左右开门,可开门时发现许多参会的同志都已经在门口等候了,老万不得不把开门的时间再提早20分钟。谈到这些,老万向我伸出了大拇指。
新村民党支部会议的会风着实让我震撼,并引发我更多的思考:什么是党建引领?什么是组织建设?外来流动人员如何服务和管理,以实现外来人员和城市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这些都是这个时代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为了更好地研究太平村新村民党支部的工作模式,我申请住进了村委会,一是方便参加支部活动,因为活动时间多在晚上或周末;二是晚上时间相对充裕,可以及时将所思所想所悟加以提炼。
2013年9月3日,正是基于我对新村民工作的关注和热爱,我被太平村党总支任命为新村民党支部副书记。
会议是工作的载体,开会要赋予会议以鲜活的生命力。会议对工作推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会议是“死的”还是“活的”。如果会议一次接着一次地召开,容易使参加的同志产生疲倦感、麻木感甚至是厌烦感,那么这种会议模式一定无法维持,也是对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如果每一次会议都比上一次会议让组织更有凝聚力、更具奋斗精神,让组织工作开展更加有针对性,那么这种会议就是“有生命力的”。然而,基层有些会议只是例行一些“程式”,走过场,形式大于实质。能否把每次会议或者大多数会议开成真正凝聚人心,让参会者产生震撼,提升组织执行力的大会,正是我们要探究的课题。
新村民党支部会议之所以有“生命力”,我觉得关键是每个参会者都能收获成长。每次开会,要求支部成员必须发表自己的看法,像“过堂”一样,然后还留出时间让其他参会者谈体会和对会议主题发表看法。通过让每个参会者表达观点,锻炼能力,提升本领。比如,谢亮实以前不爱说话,现在参会,也常常对会议内容和形式提出个人意见和建议了。还有的同志,将开会收获运用到企业工作中,比如贺俊锋就大胆向公司建言,畅道员工诉求表达渠道,为公司发展提供集思广益的平台。
(本文选自程哲所著《点燃希望之火》一书。本报有改动,标题为编辑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