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周六。村官杨小静用石磨磨出来的200公斤玉米面粉刚一上市,就被前来选购的市民一抢而空。
在河北省沙河市的几大土特产超市,如果你想买面条,就会有促销员上来介绍当地大学生村官杨小静的创业产品——“湡农”牌纯天然石磨挂面。在沙河市周庄办事处周庄村,提到做石磨面粉的杨小静,村民们个个竖起大拇指。
图为杨小静(右)在磨坊现场。李明辉摄
杨小静到村工作已有近10个年头,现任沙河市周庄办事处周庄村党支部副书记。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早点让村民脱贫致富,她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发展石磨面粉项目,带领村民走出一条不寻常的致富路。几年来,她连续获得邢台市“巾帼标兵”、“学玉兰好村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当地村民中口碑极佳。
谷贱伤农,
锁定石磨面粉项目
沙河市周庄村位于市区北面的城乡结合部,全村共170户,耕地约800亩。由于村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人以外出打工为生。
“我之所以选择回到农村,就是想着能发挥自身特长,带领群众一起致富。”杨小静说,了解村情后,她细心谋划适合村里发展的好项目。她尝试过种植、养殖等,但最终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2015年1月,在村里召开的民主议政会上,有几户种粮大户提出,“今年的粮食卖不上价,真不想再种下去了,但承包合同在那儿,也不能毁约呀!”当时,玉米市场价每公斤才1.3元左右,谷贱伤农。
如何让农民摆脱种粮赔钱的尴尬,提高种粮积极性?杨小静带着一股闯劲,无数次跑市场、逛超市,经过一番细致的调查分析,她发现人们对食品安全普遍比较重视。如果把村民手中的粮食加工成绿色安全食品,不就可以提高附加值了吗?杨小静和同学沟通,请教农产品专家,觉得采用农村老石磨磨制各种谷物,回归传统,富有特色,一定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深思熟虑之后,石磨面粉项目终于上马了。
打开市场,
吃“闭门羹”习以为常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刚开始,为了动员群众一起干,杨小静几乎磨破了嘴皮,却得不到村民的认可。“现在谁还愿意费那劲呀?累人不说,能挣到钱吗?”“那个土东西,怎么卖出去啊?”杨小静仔细想想,大家的话不无道理。“市场上已有各种各样的面粉,价格也很亲民,我们拾起这种传统行当,市场能否接受?”
面对大伙的质疑,杨小静没有退缩,倔强的她拿出自己多年积蓄,又向朋友借钱,一心想上马石磨项目。她利用休息时间,白天跑到西部山区,请教有经验的老农民,晚上回家后认真总结,细细领悟石磨的奥妙。2015年5月,石磨项目正式启动。
磨坊虽小,五脏俱全。运行模式、经营方向、商标设计等等都要费一番心思。为了打开市场,杨小静靠着一股韧劲,一家一家地跑粮行、超市、饭店,到景区宣传推销。“吃闭门羹成了家常便饭,我都习惯了。”杨小静笑着说,推销的过程让她练就了一身与人交往的胆识。功夫不负有心人,石磨面粉纯天然的特点,迎合了大众对养生、保健的需求,尤其是在邢台地区,填补了市场空白,人们慢慢对这种石磨面粉有了兴趣。
杨小静趁热打铁,尝试针对不同人群,量身定做了全麦粉、精粉、荞麦粉和杂面粉等。多样化的产品很快赢得市场,咨询订购电话响个不停,销路总算有了眉目。
看到商机,原本怀疑的村民渐渐成为支持者、参与者,纷纷加入到石磨坊中来。现在,大家一提到杨小静,都会心一笑:“就是那个卖石磨面粉的丫头。”
家庭作坊,
扩展成小型加工厂
随着村民的认可和客户的增加,一台磨盘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杨小静又新添置了两台磨、一盘石碾和自动筛面机,把家庭作坊扩展成小型加工厂。
在加工厂内,最吸引眼球的就是摆在庭院中的一台传统老石磨。几位女村民分工明确,洗麦、磨面、装袋,每道工序有条不紊。杨小静介绍,原料都是从本村收购的优质小麦,“只要能保证质量和品质,我都高于市场价格收购。”杨小静说。目前,她已经与村里的10多个农户达成了长期订购协议。
2016年3月,杨小静以自己的名字注册了“小静农产品经销有限公司,申请了“湡农”牌商标。与市内“爱山货”、“苏品”等农产品门市、外县的“盛聚宝”农产品销售公司等达成合作意向,并与多家饭店达成供货协议。现在,石磨面粉日产200公斤左右,直接带动10余人就业,杨小静已经成为“湡农”石磨面粉的代名词。“我最大的梦想,就是不断拓宽石磨面粉的市场空间,把石磨面粉做大做强,带动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家门口挣钱。”杨小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