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平方米农家院落里,针线、丝带、剪子等简易工具散落在簸箩里,10余位农村大姐坐在简易的编织架旁,架子上挂满了颜色鲜艳的各种成品、半成品穗带和穗花。她们熟练地用夹子固定住丝带,穿针引线,将各种颜色的细绳编织在一起,不时聊上几句家常,气氛很轻松。这种原本农村群众自发组织,小打小闹的家庭手工编织活,现在已经成为安徽省萧县祖楼镇的一项特色脱贫产业。
在这飞针走线,上下均匀的缠绕中,承载着祖楼镇湘山庙村脱贫户武美荣的“小幸福”。“农活干不动了,但俺眼不花,干这个没问题,领了钱补贴家用后还有剩余,都给小孙子买玩具。”年近70岁武美荣,前几年身体一直不好,两个儿子在外务工,收入不是很高,往往是一年忙到头,只能顾上自家人的一张“嘴”,日子过得很清苦。后来通过享受国家的相关扶贫政策,2017年顺利脱了贫。靠着年轻时候学过的一点针线活技术,武大娘加入了“编织大军”,聊起这个增收的项目,她脸上绽开笑容。“隔上两三天,俺就能领到一批半成品,只需要使用简单工具,按照要求就能完成成品加工,工序简单,闲时,忙时都能干,平均每天能赚二三十元,从过完年到现在,已经收入了近1300元了。”
祖楼镇共有贫困户8988人,其中贫困妇女4239人,占全镇贫困人口的47.2%。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的不断深入,该镇加大对贫困妇女的帮扶力度,将当地传统家庭手工编织推广宣传开来,拓宽她们致富之路,提升脱贫能力。
在贫困户梁书侠家中,镇扶贫专干谢方雷一边核算收入一边介绍,祖楼镇从事手工编织已有10多年的历史,编织的产品主要是用于室内装潢材料穗带和沙发、窗帘装饰品。半成品由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一家厂商供应,通过物流公司运到镇上,再由经纪人再分散送到各家编织户手中,成品加工完成后,供货商直接上门回收,编织户赚取加工费。
“这个活技术含量低,工序流程很简单,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能干。”梁书侠告诉笔者,这个活特别适合俺们农村妇女,有时间就干会儿,没时间放一边,挣钱顾家两不误,遇上手巧的小姑娘,一天轻轻松松能赚30元。
这种原本是群众茶余饭后打发时间的手工活,在精准扶贫的大潮中,逐渐成为了当地的特色脱贫产业,这和祖楼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引导扶持的努力不无关系。
据祖楼镇党委副书记、扶贫工作站站长赵世成介绍,为了让这项产业惠及更多贫困家庭,祖楼镇成立了由党委、政府负责同志亲自挂帅的“编织助扶贫,携手奔小康”精准扶贫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引导服务,协调供应商、分货商,提高送货频次,构建“厂商供货—分销商(经纪人)分货—加工—回收”产业体系,满足贫困户的编织需求,完善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加强技能培训,推动贫困户快速掌握手工编织技能,壮大贫困户手工编织队伍,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增收。
“我下面联系了15户的贫困编织户,半成品物流由原来的每周1次,增加到每周2次,按照每人每天至少赚取15元的收入计算,每人每年至少增加5400元的收入。”当地分货商范建文算账道。
如今,祖楼镇的手工编织已经形成了一个供货—物流—分货—加工—回收完整的产业体系。全镇共有563户从事穗带手工编织,其中贫困户将近206户,有效提高了群众自身发展动力,带动当地及周边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今年,镇委、镇政府将统计全镇贫困留守妇女,利用已建成的穗带手工编织扶贫工厂、扶贫基地和巾帼编织协会,在全镇范围内铺开手工编织业,努力解决她们的就业和增收问题。”祖楼镇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