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行驶在双城区希勤乡希勤村整洁的街道上。 本报记者荆天旭摄
村里有自己的专业保洁队伍,垃圾更是定点定时收集……连日来,记者驱车前往哈尔滨市周边多个村屯采访,发现乡村环境卫生标准正向城市“看齐”,管理不断与市区“同步”,正因如此,村路泥泞已经成为“过去时”,取而代之的是“高颜值”的村容村貌。
清扫边沟,捡拾纸屑,擦拭公共设施……这就是双城区希勤乡希勤村的环卫工人每天的日常保洁工作。卫生队队长赵宝臣告诉记者:“我们有着非常严格的工作标准,例如房前屋后无杂草及零星垃圾,边沟内无污泥、果皮等散落垃圾等。此外,村里还每半年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对卫生队工作进行检查评议等,我们的压力非常大。”正是因为明确的职责和标准,以及严格的监督,使得村内环境不啻于城市环境。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专业卫生队伍,村里还针对村民建立起白色垃圾治理激励办法,以及环境卫生“网格化”综合管理等措施,以规范村民日常行为。数据显示,哈市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和管护办法,已有1300余个村成立了村级保洁队伍。
在通河县通河镇桦树村,记者注意到村庄内竟然没有垃圾箱,但地面依旧干净整洁,边沟里也见不到垃圾,该村书记付铁军自豪地说:“我们已经把村子里大型垃圾箱取缔,村民都是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根据村里规定,垃圾投放时间在每天早上5时到7时30分之间,随后村里专门有垃圾转运员负责收集,把垃圾统一放到转运站,再由镇里进行统一收集处理。村民孙红对记者说:“开始真是不习惯,定时定点太麻烦。但时间久了,我们发现村里环境真的有所改观,少了垃圾箱的污染,村里环境好了许多。大家都能自觉遵守规定,保持村里环境。”同时,村委会为了加强村民自治管理,还组成了老年志愿者、巾帼妇女志愿服务队等志愿者队伍,由他们负责监督管理村民“门前四包”是否到位,村里的志愿者们更是以身作则,见到垃圾后主动拾起。正是通过种种举措,村容村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据了解,去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工建设垃圾处理厂4个、垃圾中转站5处;购置垃圾转运车127台、配备户用垃圾桶7万余个,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不足的现状。特别是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探索建立了“村收乡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运营等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全面提高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率。
据介绍,近年来,哈尔滨举全市之力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先是成立了由哈尔滨市长孙喆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项小组,并成立了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庄清洁、村庄规划、村庄绿化等6个专项推进组,牵头负责组织各项任务的实施。各区、县(市)也分别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对本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组织协调和督查考核,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同时,制定印发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整治范围、重点任务、工作责任和具体要求。市本级成立了9个专项督查组,分片区对全市进行了全面督查,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落靠责任。哈市还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通过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到农村环境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运营当中,有效调动了农民参与和自主投入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