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地里“淘金” 另辟蹊径养蚯蚓
2020-01-07 09:3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海涵 王磊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从农村走出来,又回家乡创业,这一折一返,用去10年青春,可我并不后悔,这不仅是我的乡土创业梦,也是我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承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来到安徽省蚌埠固镇县仲兴乡沱西村益磊养殖专业合作社,整齐明亮的大棚里,36岁的返乡创业青年赵坤正和几位贫困户一起忙活,将蚯蚓进行打包。

  当天,赵坤刚从浙江洽谈业务回来。“还没来得及歇脚,就赶回来干活儿。我们要同时采摘花菜、青菜,种植下一季的贡菜。大棚里还有草莓和西红柿,等着上市呢。”他脸上乐开了花。

  2013年返乡后,赵坤从养殖蚯蚓做起,逐渐探索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发展产业合作社,建起4个产业基地,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2007年大学毕业后,我在广州从事电子行业,妻子在广州当教师,工作环境和收入都不错,也买了房。我算是从农村走了出来,但我对农业始终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赵坤说。

  2013年,他下定决心,准备回乡大干一场,可当时儿子刚出生,妻子、孩子都需要陪伴与照顾,他实在不忍心离开。

  妻子看出了赵坤的为难,说:“去做你想做的事吧,家里有我呢!”她把买房后仅剩的几万元存款都交给赵坤,当创业启动资金。

  赵坤跑了很多城市,引进了一些蚯蚓种苗。但刚回到家乡,赵坤就听到周围人的非议,有人说他回来“瞎搞”,有人说他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

  由于蚯蚓要吃牛粪、猪粪等动物粪便,当赵坤把整车的粪便拉回村里时,村里人更是面露不悦之色,经常对赵坤指指点点。为了实现创业梦,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2013年春天,他正式启动葡萄-蚯蚓立体种植、养殖事业,可真正走到田间地头,他才发现之前想法过于“天真”。由于对田间劳作不熟,规划土地使用时,葡萄树的间距是多少,蚯蚓床如何做,他都摸不着头脑。

  “两棵树之间间隔5米,可以养殖两排蚯蚓,既科学又环保。”几经摸索,他最终定下一套最合适的规划方案。等他将葡萄苗和蚯蚓苗都引了进来,新的考验随之而来。把蚯蚓种苗放进地里后,他发现牛粪用量远远超过之前的预计。

  牛粪无法及时供应,会造成蚯蚓外逃。赵坤赶忙找车,去70里之外的养牛场拉牛粪,但这样成本太高。他就凑钱买了辆便宜的拖拉机,先凑合着用,自己去拉牛粪,节省成本。

  拖拉机性能差,比不上专业运输车,遇到上坡或者路滑时,容易打滑、侧翻,赵坤是个新手,每次过隧道、急转弯时,他都心惊胆战。

  赵坤回忆,牛粪供应问题勉强解决了,葡萄的病虫害和杂草泛滥问题接踵而至。一般情况下,葡萄病虫害可以直接打农药,但葡萄树下面的蚯蚓特别怕农药,所以行不通。刚开始,他们采用最原始的方法——手工捉虫。后来发现效率太低。

  经过不断查找资料、咨询专家,赵坤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产业的生物除虫方法,他用食用醋和生石灰对害虫进行驱离。使用牛粪让葡萄长得快,但同时,杂草也在疯长,由于不能使用除草剂,就只好人工除草,但经常是这轮还没锄完,下一茬杂草又长了出来。

  那段时间,年近80岁的爷爷奶奶看赵坤锄草实在太辛苦,就一起跟着帮忙,家人协力,经过十来次清除,基本把草患控制住。

  几年时间里,经多方考察和请教专业技术员,赵坤逐渐掌握了蚯蚓的养殖方法和葡萄种植管理方法。2014年葡萄上市季,他种的葡萄口感得到大家认可,刚上市就销售一空。此外,市县周边垂钓市场用的蚯蚓主要由赵坤提供,他养殖的蚯蚓也销售到了江苏、浙江等地。

  2015年,在团固镇县委和政府各部门帮扶下,赵坤牵头成立固镇县益磊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注册“益磊”品牌商标。合作社从成立之初的5户社员、20亩地养殖面积,发展到现在成员53户,蚯蚓养殖面积达470余亩。这是安徽规模最大的蚯蚓养殖基地。蚯蚓产品供给省内外中药、水产品饲料、宠物食物等多个市场。

  赵坤积极同贫困户进行对接,免费提供蚯蚓种苗和葡萄苗,手把手将技术经验教给他们,带着村里百姓一起致富。

  合作社共有塑料大棚9万余平方米,从单一的葡萄种植扩大到西瓜、草莓、梨、黄瓜、西红柿等综合项目。2018年,合作社销售额达1300余万元,社员人均年增收2.3万元以上,带动173人就业,其中扶贫户24人。该合作社也是固镇县唯一的“大学生回乡创业示范基地”。

  此外,合作社用废弃蘑菇菌包、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等为原料来养殖蚯蚓,每年能处理上述废弃物约17万吨,部分解决了农村污染物问题,也有效地改良了部分土壤酸化和硬化问题。

  合作社用蚯蚓做饲料来养殖土鸡、鹅等禽类,以蚯蚓粪为原料,种植有机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再将产品精加工,做成礼盒小包装出售,“生产让老百姓放心的健康农产品,形成品牌影响力。”赵坤说,“在各级团组织支持和帮助下,我觉得创业路会越走越宽,希望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帮助更多贫困户创收致富,一起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