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到农村基层采访,听说了这么一件事。
一个贫困村拥有丰富的山林资源,自然条件较好,上级派专家实地考察后,动员家家户户种植甜杏。俗话说,“桃三杏四”,杏树四年挂果,村民经过几年的精心养护,好不容易等到了杏子成熟。
可万万没想到,村民期盼已久的“致富果”却命运多舛:甜杏刚下树就滞销,3毛钱一斤都没人要。原来这个品种的杏子在市场上早已经不吃香,价格卖不上去,加之当地处于深山,运输成本很高,导致收购商不愿进山来收。眼睁睁看着甜杏烂在树上,村民气得挥刀砍树。更严重的后果是,经过这一番打击,村民丧失了发展新产业的信心,说啥也不肯再尝试别的致富项目了:“咱就是土里刨食的命,就该老老实实种粮。”
眼下,脱贫攻坚战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各地尽锐出战、积极发展扶贫产业助力群众增收。但需注意的是,产业扶贫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切不可无视市场风险,拍脑袋决策。那样,对群众不仅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会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