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小岗村东头的小林子静谧肃穆,周边的田野一片金黄。林子里,长眠着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紧挨着沈浩墓的,就是小岗村村民公墓。
时光如梭,转眼间沈浩猝逝快10年了,但在小岗村村民心中,沈浩从未离开。小岗村西头的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里,参观凭吊者络绎不绝。
陈列馆中的沈浩雕像,定格了他生前的形象,目视前方,挽着袖子,甩开膀子,迈着大步,沿着改革大道奋勇前进。
“领头人”——
开启小岗“二次改革”
“一夜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跨过富裕坎”。这是沈浩作为全省第二批优秀年轻党员干部被选派到小岗村任职时,小岗村的真实写照。
“但是既然来了,还后悔吗?要退缩吗?绝不!我相信小岗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群众是想好的,是不满意现状的,是想改变的。有了这一点,这就是做好小岗工作的基础。”沈浩在2004年2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
“本以为沈浩是来‘镀金’的。”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没想到,沈浩在刚到小岗村的1个多月时间里,每天起早贪黑,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将全村108户农民家跑了至少两遍,把小岗村的“家底”和村民的想法都摸得透透的。
根据实际情况,开启小岗村“二次改革”。沈浩组织村干部、“大包干”带头人到华西、大寨等名村参观学习,回来开展了“小岗怎样快发展”大讨论,增强大家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他和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和招商引资“三步走”发展思路。沈浩还引导村民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养鸡协会、养猪协会等,使农民共享资金、技术,共同承担风险,“抱团”闯市场。
招商引资,为小岗村经济发展引来“活水”。沈浩夜以继日奔波,前往多地招商,累计引进投资近30亿元。在他的奔走下,美国GLG集团在小岗村建设了占地1000亩的农产品深加工高科技产业园;广州从玉菜业投资1.5亿元,建起了蔬菜种植核心示范区;深圳普朗特集团投资6亿元,流转土地4300亩,建设了融设施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
2003年,小岗村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至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提高到6600元。小岗村的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岗人的精神面貌大变样……
在小岗任职期间,沈浩努力把年富力强、作风过硬的骨干,把有点子、出力气的致富带头人,把立志到村创业的大学生村官等吸纳进村党组织班子,为小岗村新时代改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贴心人”——
情系乡亲改善民生
“当时,友谊大道东边2里多的土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我们都盼着改成水泥路。”严金昌说。
沈浩决定修路。可村里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怎么办?沈浩四处奔波,好不容易争取到50万元资金。然而,从外面请的工程队报价,最少也要58万元。沈浩把乡亲们召集在一起商量,决定由村里租机械、群众出工自己干。这样不仅能省钱,还能让村民挣些工钱。
沈浩的建议得到大家的支持。于是,沈浩带头出工,他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扛水泥、拌砂浆,什么活儿都干。有一次,看到刚拌好的水泥浆漏在模子外面,他生怕浪费了,一时找不到铁锹,就把袖子一挽,双手插进水泥里,一捧一捧地铺到了路面上,弄得浑身都是泥浆,手上也起了泡。
“对修好路,他比我们更上心,比我们更能吃苦。”在场的许多村民被那一幕深深地震动了。从那以后,小岗村再没人拿沈浩当“外人”了。
沈浩心里时刻装着乡亲,乡亲们也永远不会忘记他。小岗村村民徐庆山没有忘记,2005年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沈浩不放心住在危房中的他,冒着大雨上门探视。由于泥路湿滑,沈浩的鞋子掉了,赤着脚进门。确保徐庆山安全睡下后,又一手撑着雨伞一手拎着鞋子离开。村民韩庆江没有忘记,当年他家屋子漏雨,沈浩第二天就开会研究给他修房;困难户韩德国不会忘记,家里没钱给孙儿买奶粉,沈浩从自己口袋里掏出1000元钱……
在小岗村的6年,沈浩住处的大门从不上锁。时任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回忆说,大家想让沈浩睡个安稳觉,给他安装了铁门,没想到沈浩竟然生气了,认为铁门不方便乡亲们进来找他办事,会把他和乡亲们隔开。
“大家都说,‘有困难,找沈浩!’其实,往往不等你去找他,他就会来找你。”至今,许多小岗人对沈浩的“没架子”“热心肠”记忆犹新。
“当家人”——
一心为公不谋私利
在小岗村6年,沈浩为小岗村民都翻建了新房,而他始终租住在村头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里。房东马家献说:“沈书记对生活不讲究,无论什么饭菜,他都吃得香。”
一张床、一柜书、两张桌、一把椅,许多走进小岗村、看过沈浩旧居的人,都惊讶于小岗村的“当家人”,竟居住在如此陋室。
没有人不想吃好点、住好点,但沈浩认为,组织派自己到小岗村任职,是为了把小岗发展好,带领小岗村民过上好日子,不是让自己来谋私利的,绝不能辜负了组织的信任和重托。他在日记中提醒自己,“不要与包工头有任何经济往来,哪怕是一包烟、一瓶酒、一顿饭都要尽量回避。”
2008年春节,沈浩在老家过年,吃团圆饭的时候,有个侄儿问沈浩能不能帮助介绍小岗村的工程做。沈浩听了,把筷子一放,严词拒绝。当时叔侄俩争得面红耳赤,饭桌上气氛很紧张。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便不欢而散。
“在守年夜时,五弟对我说:‘不是我不想帮家里,是我不能帮啊!这个口子一开,小岗的干部、群众会怎么看我,以后的工作还怎么做?’”沈浩的四哥沈明儒回忆,沈浩说到伤心处,一度黯然落泪,在原则问题上六亲不认。
沈浩不仅不谋一丝一毫私利,还常常自掏腰包为村里办事。沈浩把自家轿车带到小岗村,“私车公用”了6年。和他共事了6年的同事记得,好多交通票都是他自掏腰包,“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他垫付的油票、交通费、差旅费等各种票据就有数万元。”省财政厅发给他的工资,他不是救济有困难的乡亲,就是垫付村里的公事支出。
群众拥护是最大的褒奖。小岗人第一次按下“红手印”,点燃中国农村改革的火种。30多年后,小岗人先后于2006年第二次按下“红手印”,向组织上请求把沈浩留任;于2009年第三次按下“红手印”,把沈浩永远留在了小岗村。
>>>>记者手记
以百姓心为心
是什么促使沈浩从合肥来到小岗,一呆就是6年?是什么令沈浩没有架子,与小岗村民亲如一家?是什么让沈浩不顾个人得失,投身小岗村发展?沈浩去世快10年了,许多到小岗村凭吊追思沈浩的党员、干部,都不禁产生这样的心灵之问和人生思考。
“以百姓心为心”,是最好的答案。只有以百姓心为心,才能真正了解群众冷暖、掌握群众所思所盼所需,愿意俯下身子为群众服务;只有以百姓心为心,才能让“血肉联系”内化于心、外化于情,祛除“官气”接地气,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有以百姓心为心,才能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在主题教育中,党员、干部要以沈浩为镜子,照一照自己的初心,掸去思想上的灰尘;要以沈浩为榜样,担一担自己的使命,清除行动上的弊病。要向沈浩学习,坚定初心、勇担使命,立足岗位,积极干事创业,为民服务解难题,创造最佳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