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书记,果然“实”
2022-08-05 09:18:00  作者:黔组尔 周静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鞭炮齐响,人声鼎沸,在贵州省清镇市站街镇杉树村村头,村里的文化队正在喜气洋洋地表演,大伙儿一起见证杉树村新“地标”——新寨门的揭牌。不少村民发了抖音,有一位在外打工的村民在朋友圈里写道:“寨门就是家。没有石书记,就没有回家的方向。”

  石书记,是贵阳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石登红,为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2021年,石登红主动请缨申请成为一名驻村干部,担任杉树村驻村第一书记。自此,她披星戴月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

  1

  互联网时代就是要发挥科技的作用。石登红组织贵阳学院农学专业科技团队到杉树村开展科普下乡活动,为村里的老百姓送去农技知识,叮嘱种植户依据气候温度、湿度做好田间管理,掌握最佳喷洒农药的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石书记本来就是主攻植物学方向的,她来了后,带着科技特派团的专家一起帮助我们解决了芹菜的根伏病,如今,我们一茬芹菜可以卖1.5万元。”种植大户王琴说。

  杉树村有200多个蔬菜大棚,菜农人工喷洒农药,对人体有损害。但是,市场上的植保无人机质量参差不齐,价格又高。为此,石登红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植保,自主研发了农用打药无人机。无人机可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均匀喷洒农药雾流,省时又省力。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明琼介绍说,在石书记的帮助下,村里的蔬菜种植合作社去年毛收入大概有200万元,到合作社常年务工的农户有30多人,每年可以挣2万元左右。“我还要研发回收秸秆的机器,用农业科技帮助村民增收。”石登红信心满满。

  眼看着杉树村越来越好,临近的毛家寨村、高堡村、枫渔社区的农户羡慕得不行,总想喊“大学里来的教授”去讲课。石登红在镇村相关党组织的支持下,联手这3个村组建驻村工作联盟,一起共享资源,一起开展工作。

  2

  杉树村90%以上的村民都是红枫湖库区搬来的,这里土壤贫瘠,种养业都受限。想发展旅游业,但本该是旅游亮点的红枫湖,却被村民戏称为“煤渣湖”。

  村里的老人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地企业排放了50多万吨的煤渣到湖中,这30年来,湖水一直是黑的,连钓上来的鱼都是黑的。石登红经过调研,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并非不可行,关键是红枫湖的治理。

  说干就干,她联系外面的公司来清理煤渣,并结合清镇市特色田园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成立了村干部、村民代表参加的煤渣坝项目工程领导小组,还争取到500万元项目资金,旨在将煤渣湖由黑变绿,建成湿地公园。这几个月来,她马不停蹄,东要一点,西凑一点,把钱全部用于湖泊治理,围着红枫湖她带领干部群众种上了1200棵柳树,还开建人工栈道。最让她感动的是,村民听说要治理煤渣湖,主动跑过来捐款。“他们的钱带着体温,我绝不辜负村民的热望。”

  付出总有回报。杉树村道路变得干净了,村容村貌变得整洁了。红枫湖也摇身变为网红湖,“贵阳看海”“贵阳小三亚”“北海道海上公路”等别称在网上流传。她又在思考,如何筹款建设停车场、观景台,如何让来客留下来,给村民带来更多收益。

  3

  熟悉石登红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心细又较真的人。

  刚进村时,她经常深入农户家的庭院走访,有一次,她得知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过去没有得到某笔补贴而产生心结,老人每次问村干部,得到的回复都是“等我去问一下”,这一问就是8年多,没有任何说法。她马上咨询相关部门,寻找解决矛盾的政策依据。不到半天时间,就弄清了原因。随后,她又用了半天时间,跟老人和老人全家解释当时的政策,让老人明白不是村干部不愿给,实在是政策中找不到给钱的依据。老人得到了“准信”,又亲眼亲耳见到听到石书记解决问题的过程,终于接受了结果。从老人一家都不待见,到老人牵手相送到门口,石登红可能一辈子忘不了这种感觉:其实,村民要的并不多。

  她记得,有7个组曾因生活用水不畅倍感困扰,她多方协调跟踪,终于让这些村民用上了水压正常的自来水,村民笑呵呵地说“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洗澡了”。她也记得,因为城乡一体化饮用水建设,通组道路被严重破坏,给村民出行造成极度不便,她收到求助电话,第一时间就赶往现场督促施工队现场整改,以最快速度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她还记得,为改善杉树小学基础教育教学条件,她费了“洪荒之力”。因为去得多,学生老师都认识她,教师食堂做了好吃的,也都会打电话请石老师一同分享。

  村里有一位93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她总是牵挂他,经常一个人上门去看望,询问老人身体是否有不舒服、吃得好不好、睡眠好不好。只要看到她进门,老人就像看见彩虹一样高兴,像亲人一样聊天。她说,村事纷杂,但解决了村民哪怕一点困难愁苦,总有一分成就感、满足感。她觉得自己早就应该来这里了,守望乡亲如守望自己的人生。

  能来驻村,石登红克服了很多家庭困难。她的爱人在路桥集团工作,常年在省内外工地上奔波,根本顾不了家。女儿读初二,父母在异地农村生活,许多时候也都需要石登红的照顾。“我是妻子、女儿、母亲,但现在我的第一身份是驻村干部,想他们就晚上打打视频电话吧。”

  通讯员 黔组尔

  本报记者 周静文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