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和老马,就像奶茶和盐分不开
2022-08-19 16:4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通讯员 兰玲玲 李景丽 实习生 伊洁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7月20日,在兵团十师北屯市,加斯尔汗·阿哈提起了个大早,她要接老马来家里过古尔邦节。煮奶茶、插鲜花、炸馓子、炖羊肉,她高兴地忙里忙外。每逢节日,老马都被哈萨克族牧民争相接到家里,牧民常说“老马不在奶茶不香”,他们和老马,就像奶茶和盐分不开。

  有一种爱,叫倾尽所有。几十年来,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马殿英先后拿出60余万元,无偿帮助额尔齐斯河畔200多户牧民,帮助30多个孩子考上大学。在额尔齐斯河畔,老马帮助牧民的故事多得数不清。

  一身旧军装

  老马今年86岁,是一名共产党员,担任过十师警卫连副指导员、十师毛纺厂副厂长、北屯医院副院长,无论身份如何变化,他始终穿着一身旧军装,初心不改,使命不移。

  马殿英家里十分简陋,发黄破裂的马桶盖用铁丝缠了又缠,沙发扶手露出木头,墙角堆着捡拾的废纸壳,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模样。上门拜访的乌那尔汉·加米目睹此景鼻子发酸:“这些年您帮的人日子都好起来了,您咋还不对自己好点呢?”

  乌那尔汉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父母每次赶着牛羊转场前,都要这样叮嘱他:“需要交学费,就去找你马叔叔。”在马殿英的一路帮助下,乌那尔汉考上了大学,如今已成为阿勒泰市阿克吐木斯克寄宿制学校党支部书记。

  孤儿别克要结婚了,马殿英四处张罗,召集十几个壮劳力给他盖了两间新房,打了家具送过去。偏远放牧点没通电,马殿英自己掏钱买电线,雇工栽杆、拉线,架起从北屯到放牧点的“光明线”,又自己花钱为牧民买来牧点上第一台电视机、接通第一部电话,把党的声音传到“最远一家人”。草原上牧民的孩子长秃疮,马殿英四处求医,花钱配药,为100多个孩子根除了这种皮肤病。

  一辆自行车

  马殿英从新疆八一农学院(现新疆农业大学)毕业后,就到了担负屯垦戍边重任的十师工作。数百里边境线上,牧民星星点点散落,放牧守边,他也像火种一样,给牧民送去光和热。

  叮铃铃,叮铃铃……车铃一响,牧民们就知道是马殿英来了,赶紧前去迎接,毡房外打盹的狗儿也跳起来,欢快地冲向老朋友。从记事起,骑着自行车的马殿英就这样一次次出现在加那尔·达吾提的视线里。这辆“永久”牌自行车,承载着漫长的有情岁月。

  8个孩子,从小到大的春衣冬裤,多是马殿英拿来的;大哥上大学,马殿英交完学费,又每月骑车到邮局寄生活费;弟弟患白血病,他带着求医买药,当医生、家人都感到无望时,他依然不放弃。但弟弟还是走了,马殿英紧紧抱着他,失声痛哭。

  他把每一个哈萨克族孩子都看作他自己的孩子。加那尔在阿勒泰市上学时,一个月才能回一趟家,马殿英时常捎来吃的。有一次,加那尔放学时,听到有人喊,一看是满头大汗的马殿英。他骑自行车赶来,高兴地从兜里掏出毛巾,拿出包着的几根冰棍。“天气那么热,冰棍滴着水,他却舍不得嗦一口。”看到马殿英擦擦汗转身骑车离去,加那尔情不自禁地喊道:“阿克(哈萨克语,意为父亲)!”

  马殿英有一双“跑不断的腿”。几十年来,他骑自行车跑遍额尔齐斯河畔的牧区,几乎到过每一座毡房。他的自行车很独特:前后各焊了一个大铁筐,里面时常装满衣物、药品、蔬菜、文具。到牧民家,从没空过。在交通不便的河谷里,路好时他骑车,路不好时车骑他。牧区200多户牧民,马殿英都放在心上。谁家老人得住院,谁家孩子要入学,谁家牛羊缺饲草,他事无巨细,能帮的一定帮。

  一段不了情

  老马爱牧民,牧民也爱老马。有多次调往大城市的机会,他都放弃了,回到老家河北工作的儿子接他回河北,他也不肯。因为一段情缘,深藏他心底。

  寒风呼啸,狼嚎声声。那是1961年的一个冬天,在警卫连工作的马殿英执行完任务返回途中,遭遇暴风雪,就在这时,远处有亮点闪过:狼,两只!马殿英拔腿就跑,翻过几道坡,躲进芦苇湖,迷失了方向……雪深天寒,就在他几乎失去意识时,一匹大马踏雪而来,马殿英被扶上马鞍,带进毡房。毡房里,炉火正旺,笑脸盈盈,几碗热腾腾的奶茶下肚,马殿英缓过神,又昏睡了三天三夜。

  哈萨克族有句谚语:自己拥有的美食,一半是给客人的。只要沿途有毡房,走一年也饿不着。“牧民救了我的命,我一定要报答!”回到驻地,马殿英念念不忘。来年开春,雪刚化完,马殿英就买了砖茶、方糖,来到记忆中的地方,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一家人了。四处寻找无果,马殿英下定决心,找不到恩人,就报答所有的牧民。

  此后数十年,春天接羔,夏天打草,秋天打火墙,冬天送煤,他的四季一刻不得闲。

  牧区的冬天,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多摄氏度。看到有些牧民冻得蜷缩在一起,马殿英心揪起来,他一家一家打火墙、砌炉子。每年入冬前两三个月他就开始帮牧民打火墙,这一打就是30多年,打了3000多个,牧民们热在身上、暖在心里。

  阿勒泰市阿苇滩镇牧民巴合提亚尔·卡灭尼回忆说,有一年,天冷得早,马殿英扛着铁炉子,蹚河送上门,当时河水漫到胸口,老马冻得嘴唇发白。“给他送牛羊,他不要。给钱,他更生气。还不了马殿英的情,我也多帮助别人吧。”每月养老金不到3000元的巴合提亚尔,仅助学就捐出了10万余元。

  转场,路远难行。老马找来拖拉机,让老人和孩子坐上,自己扛着铁锹,走在前面带路平路。从河畔到山口,70多公里转场路,他一路护送。一次,马殿英在帮牧民转场路上发生了车祸,差点送命。得知消息的牧民挤满了医院,看到醒来的马殿英,他们热泪盈眶。

  马殿英的儿子马刚结婚,牧民主动从四面八方赶来庆贺,小院里热闹非凡。牧民弹起冬不拉,跳起“黑走马”,不同民族,亲如一家。

  一座连心桥

  成为阿勒泰地区人大代表后,马殿英越“管”越宽,从兵团“管”到了地方。

  北屯医院刚建成时,资金紧张,没有建食堂。马殿英路过林带,见牧民蹲着堆石块烧茶、泡馕,馕上长了霉点。这哪行,他心痛得脸变了色。第二天,他坐上班车,颠簸600多公里,赶到乌鲁木齐市,找到老领导帮助协调资金,很快建起了医院食堂,并以最低价供餐。当年,来北屯医院就医的兵地职工群众比以往多了一倍。

  同山河,共相守,十师北屯与阿勒泰地区各县乡唇齿相依。春季,额尔齐斯河涨水,两岸来往常常被阻断,还经常淹死行人和牲畜,数以万计的牲畜常在转场中被困岸边。到对岸,得绕行10公里。“建座木桥吧!”马殿英向阿苇滩镇领导提议。一起买材料、找工人,几十个人热火朝天地建起了额尔齐斯河上第一座简易木桥。同根生,共相连,有了这座桥,两岸群众常来常往,兵地关系更密切了。

  “老马垒的羊圈,现在还在用。”阿勒泰市阿苇滩镇牧民马拉提·卡特说,十多年前,他伤了腿,行动不便,已退休的马殿英听说后,每天帮他赶着牛羊放牧,还四处捡来石头,为马拉提家垒起一座150多平方米的羊圈。在老马的照料下,马拉提家的30多头牛和100多只羊长得膘肥体壮。

  比金子更珍贵的是人心。马殿英的大爱已深深根植在当地各族群众的心中,成为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力量之源。阿勒泰地委委员、

十师副师长库丽努·努尔哈力说,兵地各族干部职工群众同守边疆,祖国西北边陲的钢铁防线必定坚不可摧。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