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现在有几个干部?台账情况如何?村民温饱问题都解决了吗?”
“这样下去可不行,我们得抓紧时间想办法。”
村活动室,一盏昏暗的灯下,刚到岩博村任职的余留芬向在场的村干部了解情况。多年后,回想起当时摆在面前的“烂摊子”,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感叹道:“太穷了,必须要变!”
一股拼劲拔“贫穷”根
21年前,乌蒙大山深处的岩博村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三分之一人口没有越过温饱线。穷根怎么拔?村民生活如何改善?岩博村到底要走怎样的发展之路?余留芬没日没夜地思考这些问题。
拔穷根,先强人。“6个村干部中,仅有1人是初中文凭。”接手岩博村时,余留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得知大学生肖玉龙放假返乡,她多次登门拜访,真情“邀约”。了解到在外创业的解金萍善于经营管理,她一连十几通电话将其请回了村里。在她的积极努力下,村里的发展能人纷纷向村“两委”聚拢,一个崭新的村“两委”班子建了起来。“只有把组织基础打好打牢,才能守住‘带民富’的初心。”
余留芬意识到,岩博村的穷根不仅在于缺人才,还有眼前阻碍发展的大山,村民只能依靠人背马驮出行,修路迫在眉睫。“就算用手刨也要刨出一条通村路。”这是余留芬对村民许下的承诺。修路筹不到钱,她毫不犹豫垫付上4万元积蓄。请不起施工队,她亲自当起了指挥长和施工员,发动群众一起抡大锤、撬钢钎,起早贪黑拼命干。其间,余留芬不慎摔伤导致腰椎粉碎性骨折,躺在床上还记挂着修路,两次想方设法“逃”出医院,跑回施工现场想要接着干。经过三个多月“手挖锄刨”,一条长3公里、宽4米的进村公路终于竣工。后来,岩博村又修通了长达28.5公里的通组路,彻底告别了艰难进出的历史。每逢阴雨天气,余留芬腰部的疼痛成了那段艰苦岁月留下的印记。
路有了,如何发展经济?通过赎回岩博林场,村集体收获了“第一桶金”。2002年,占地1480亩的岩博林场急于转让,眼光敏锐的余留芬盯准了这个“机会”,然而高达23万元的转让费用还是让“口袋比脸还干净”的村集体犯了难。余留芬与村“两委”商量借钱发展,却没能得到支持,“借来的钱后面还不上怎么办?”为了给打“退堂鼓”的村民和村委其他成员吃下定心丸,她想到了最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带着村委成员上山,一棵一棵地数,一棵一棵地计价。最后,数到将近五分之一时超过了投入成本,这让大伙心里踏实了。“那年,我们不仅还上了钱,还赚了8万块。”余留芬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正是这片林子,让岩博村有了发展的底气。利用林场作抵押贷款,余留芬发动村民入股,先后建起了休闲山庄、煤矸石砖厂、小锅酒厂、养殖场、火腿加工厂等。如今,这片1400亩的林场估价上亿元。
一份胆识播“致富”种
村级资产的口袋越来越鼓,村民的日子逐渐好了起来,这让余留芬很欣慰,但岩博村不能就此停下发展的脚步,她开始思考什么可以成为岩博村安身立命的“龙头产业”?
“村里每家每户都会酿造传统小锅酒,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做大呢?”在与村民的日常交流中,市场眼光敏锐的余留芬嗅到了商机,把目光瞄向了酒业,她暗自立誓:再苦再难,也要做大做强酒厂,带领群众踏上小康路。2004年,村里挑大头,村民入股份,以当地彝族特产小锅酒为核心,村办企业岩博小锅酒厂架炉开酿。
创业并非一帆风顺,没有资金、没有研发团队、市场打不开……这些问题余留芬都遇到过。2013年,她计划扩大酒厂规模,可是资金链突然断了,扩建难以为继。“贷款泡汤了,融资企业变卦了,我把自己关在房里哭。但一想到酒厂里还有100多户群众的血汗钱,我必须振作起来。”她擦干眼泪、咬紧牙关,为酒厂的未来四处奔走,一心为民的情怀打动了村民,全村1012户自发投入5124.55万元。同时,她积极与盘江煤电集团、盘兴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谈判协调,争取投资资金1.5亿元,让酒厂“起死回生”。
随后,余留芬按照“花园式厂区”标准对厂区进行整体改造,多功能综合办公楼、存酒库、职工宿舍楼、粮仓、污水处理站、天然气站等基础设施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为适应市场环境,她通过聘请顾问、招募团队的方式对知识产权、品牌推介、质量监管、销售运营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如今,酒厂已实现年产5000吨的规模,一级经销商300余家。
余留芬敢想敢干敢挑战,是村民致富路上的领路人。目前,岩博酒业年销售额超5亿元,彻底撕掉了“小作坊”的标签,带动村民成为工人、股东,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和分红。
一颗初心品“共富”果
“我们搞企业,不是为了让少部分人赚钱,而是要让所有的村民都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余留芬努力奋斗的目标。
创业之初,她便积极发动村民入股参与经营。2014年,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春风吹进岩博村,作为“三变”探索者、先行者的余留芬,在村里大刀阔斧地搞农村产权改革,土地经营权入股、劳动力入股、技术入股等相继在村里落地,1012户村民变成5个村企的股东,股金高达8000余万元,还为村民提供了250余个就业岗位,想方设法带动村民增收。
企业职工从前不足100人,2021年已带动100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企业集中招聘引进大学生超过400人。“产业发展起来了,妇女务工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现在酒厂一线女工达到400多人。”近十年的产业发展让村里妇女有了社会地位,也让村民真正实现了“劳有所获、勤有所得”。目前,岩博村人均纯收入达3万元,村集体经济达到1286万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也让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之路的余留芬坚定了信心。她和村“两委”班子一起确定了岩博村“五年三翻”的远景目标,即计划用五年时间,通过酒业、旅游、教育培训等经济实体带动,让群众收入翻番;通过“党组织+企业”的联系帮带,让村庄治理成效翻番;通过“股权激励+条约约束”的模式,让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翻番。同时整合优势资源,围绕生态保护、水源地保护等做深做细文章,发挥有机绿色农业景观、体验、休闲等功能,力争把岩博村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远近闻名幸福村。
“正是党的好政策越来越多,我们村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村民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幸福。无论何时,我都不会忘记初心,一定要带领乡亲们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余留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