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 | 华锦先:一竿翠竹 划开致富路
2023-02-17 14:0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华锦先了解竹席生产情况。

  闽西乡村有句老话:有食无食,玩到正月二十。不过,兔年春节假期刚结束,党的二十大代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华锦先就召集村“两委”召开新年重大工作部署会,推动村内企业复产复工,细化今年各项任务目标。

  培斜村坐落于闽西山区,曾是福建省定贫困村,山高路远、资源缺乏、交通闭塞、发展落后。然而,在这近30年时间里,培斜村走出了一条以“竹茶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三大特色产业为中心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3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12万元。村民都说,培斜村的蝶变离不开华书记。今天,我们来听听华锦先和培斜村的故事。

  一床竹席 敲开破冰路

  1993年,华锦先30岁,培斜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

  穷则思变,急着打破贫困循环的华锦先无意中听说邻近乡村生产的麻将席销路很好。闽西多山,八山一水一分田,培斜村的后山上长满了毛竹。村民靠山吃山,砍竹伐树,低价售卖,只能维持基本温饱。“我们为什么不能试一试卖竹席呢?”华锦先筹资3万元,办起了培斜村第一家竹席加工厂,销路好,当年就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竹片变竹席,价格翻几番。华锦先的先试先行,让胆子大的村民也活泛起来,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陆续回到村里,建起了竹席加工作坊。一时间,寂静的小山村多了机器的轰鸣声、竹席作业的流水声和运货车的马达声。高峰时期,培斜村共有102家竹席加工作坊,吸纳周边3000多人就业。

  一床竹席敲开了培斜村致富的破冰路,村民记住了敢创敢试的华锦先。1996年,华锦先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成为村里的“掌门人”后,华锦先为全村人着想,集中精力投入到产品、管理、工艺、品牌的升级换代上。产品从简单的麻将席到两面可用的竹丝席、竹条席,席子越做越轻越精致,制造工艺也从纯手工一根针一根线地串起来到向机械化推进。2007年,他劝说村民抱团创业,成立天然竹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注册了“天然牌”竹席商标,新建2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统一管理、经营,统一包装、办证,统一规格、销售,培斜的竹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目前,全村有竹凉席加工厂28家,年产165万床,销售额突破1.7亿元,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地,“天然牌”竹凉席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培斜的竹席产业还带动了周边11个乡镇115个村的发展。

  蛋分篮子 拓宽致富路

  培斜村闯出了一条竹席致富路,不过,在人们的一片赞誉声中,华锦先却早早有了居安思危的意识。20年前,一位领导在调研培斜村后感慨道:竹席产业能在村里红火10年,真不容易!这句表扬的话,却让华锦先听出了发展的危机:如果竹席产业不景气了,培斜村该怎么办?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华锦先开始琢磨新产业,外出寻找适合培斜的项目。在考察完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茶产业后,华锦先和村“两委”商量,决定引进适合在培斜村种植的优质铁观音、丹桂等茶苗,在高海拔闲置地种植无公害高山茶。华锦先动员党员、干部带头种植。2008年,村党支部领办茶叶专业合作社,注册“小池牌”茶叶商标。如今,培斜村种植茶叶面积达到1000多亩,茶叶年总产值达1000多万元,培斜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竹茶之乡”。

  竹席和茶产业的发展,让华锦先更明白了一个道理:商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时时紧跟最新的理念,才能带领培斜村走得更远。

  2013年,培斜村又迎来一次转型发展的机遇。村里一些年轻人在网上卖起了竹席,一年赚了几十万元。华锦先立即意识到其中的商机,村里建起了5000平方米、可容纳100家商户的“淘宝村”,吸引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他动员大学毕业的儿子华永良回到村里,开起了第一家淘宝店。

  这一年,培斜村电商销售额达到3000多万元,不仅竹席、茶叶成为抢手商品,村里和周边的农产品也借着电商“飞”向全国各地。

  又一次成功的先行先试,让培斜村再次走在前列,成为福建省首家淘宝村,是全国14个著名淘宝村之一。如今,培斜淘宝网店发展到100多家。2022年,电子商务销售额超过6800万元。

  人人股东 铺设共富路

  “他人能做,我们也能做!”这是华锦先经常说的一句话,正是有了这种自信,他带领培斜村一步一步迈上新台阶。最近几年,华锦先带领培斜村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创新的“三三制”投资模式,不仅让培斜村成为当地有名的景区,也让全体村民尝到了共同富裕的甜头。

  乡村旅游是华锦先在河南洛阳重渡沟村参观考察时得到的灵感。“思路一开,干起来就快了!”华锦先说,培斜村有良好的森林生态资源,换个思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了。回到村里后,华锦先带领村民创建了培斜生态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创新推出“三三制”,即从村财投入、村民入股、社会经济能人投资三方面筹集资金,村民、村里、社会各占三分之一。按照“全村参与、自愿入股”原则,以每户每人3000元标准,动员村民认购入股,合作社一下子就筹集了180万元。

  通过公司化经营模式,培斜村的森林资源得到整体性开发,推出了同心玻璃桥、溪流漫步等近30个观光体验项目;依托威士忌酒厂、竹制品观光工厂、中草药种植基地、小溪炉苏维埃政府旧址,与市、区党校、各大高校合作成立现场教学点,发展红色文化、茶竹文化等特色研学游。培斜村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研学于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吸引众多游客参观。2022年,培斜村接待游客人数达54万人次。

  如今,全村超过八成的村民拥有培斜乡村旅游的股份,实现“人人是股东,户户有分红”的共赢局面,“公司+合作社+脱贫户”的帮扶模式,将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真正带动全村发展致富。

  培斜村在华锦先带领下,破茧成蝶,名片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全国文明村……华锦先也是荣誉加身:全国劳动模范、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美丽乡村领头人。

  本报记者 林华维

  本报通讯员 游史娟 吴锐意 吴军君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