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基层是课堂,师傅在村上。选调生到村工作,指导老师少不了。从县到村,思想导师、工作导师、生活导师,“N+1”的导师帮带模式,让选调生从不熟悉乡情农事的“小白”,逐渐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热爱“三农”的“好苗子”。师傅如何带徒弟,徒弟如何学“功夫”,本报开设“师徒共成长”栏目,以新的视角来展现选调生及其导师们携手工作、共同成长的乡村故事。
徒弟谈收获
“预报下午可能下暴雨,一起下组看看?”村党总支副书记申小松在院子里发动摩托,我麻利地收拾双肩包,跳上车出发了。最近汛期,天气阴晴不定,暴雨易致洪水隐患,一有空,我们便到村里走走、问问。
泰坪村有13个村民小组,2021年9月到村后,我着急熟悉情况,上山下屯,小松书记的摩托成了最便捷的出行工具。“这是从县委组织部派到村任职的选调生吴小翠。”小松书记一边热心地向大家介绍着我这个“新人”,一边提及这家有几个孩子、那家孙子刚刚成婚,到每家都熟悉得像见自家亲戚。
申小松(右)在村民家中走访
朴实的农户们见是申小松带上门的,纷纷热情招呼,一声声“小吴主任”,让毕业不久的我略感局促,红着脸回以微笑,紧张之外脑子一片空白:“想了解的情况,还一家都没问到。”申书记安慰我:“不怕,一回生才有二回熟嘛。”接下来的半年,摩托在盘山路上轰鸣,我跟着申小松,保持每周走访10户人家的频率。
三个月后,村里的伯伯婶婶都知道了那个“一说话就脸红”的小吴主任是申小松的徒弟,远远看见了,会亲昵地喊一嗓子“来吃饭额”。邀饭的人里就有杨大爷。第一次在村部见到杨大爷时,他正愤怒地拍着桌子抱怨:“你们天天只晓得走访,不晓得解决问题!”
当天,师傅有事不在,徒弟硬着头皮一人挑大梁。看我拿着本子坐在面前,大爷涨红了脸,摇摇头继续批评:“跟你个年轻丫头说有什么用?你们就不想解决问题!”不问清需求,怎能帮你寻求解决的办法?见大爷有情绪不愿说,我转而到左邻右舍串门,搬个小板凳帮择菜,到田头跟着采茶,跑了几趟,问清因果。矛盾原来得追溯到前些年推行农村合作医疗时,有工作人员误将杨大爷的农村合作医疗账户与其堂哥合了户,合医自动扣款时,杨大爷连续三年被多扣了1000多元。杨大爷委托村干部帮忙追讨,村干部没搞定,杨大爷越想越气,因为这事跟堂哥全家吵了几次,闹到翻脸。
如何才能让杨家堂哥把钱还回去?日常跟师傅行走乡间时聊起的话,在脑海中响起:“我们村干部离群众最近,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基层党组织的形象,在村里能否真正发挥作用,不在乎问题的大小,关键在于能否厘清问题关键。”
我打开思路,先是电话对接新农合系统,又到相关机构跑了几趟,查询收集到近三年合医扣款的全部凭证。揣着凭证,我来到杨大爷堂哥家。见老人家矢口否认,我把凭证摆在了他面前,老人沉默了。
“杨大爷是您的堂弟,俗话说亲兄弟也得明算账,您的孩子常年在外打工,您几次生病住院都是杨大爷儿子帮忙接送照顾……”根据之前走访了解到的细节,我继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说,合医本就是您每一年都应该自己交的……”
老人家渐渐松了口,嗫嚅着说:“一下子拿出1000多……”趁热打铁,我赶忙提议:“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一个月给300元,还完为止。”
迟疑片刻,他从屋里拿出了300元现金,又答应以后每月第一个赶集日按时将钱还给杨大爷。终于收到了钱,杨大爷心里畅快了,欣然接受解决办法,也不再吼我了,转身夸道:“吴妹能干啊!”
两天后,小松书记出差回来,听说了这桩事,同我“复盘”说:“其实在村里工作,大多是这样看似扯皮的小事。首先别怕麻烦,多一些奔波、多费一点口舌,弄清楚诉求,无论大事小情,都有解决之道。”
他笑着鼓励我:“跟大家沟通多了,发现的问题多了,‘本事’就涨了。”
吴小翠(右)入户走访
因为这桩事,“吴妹能干”的名声传了出去,大家有事都爱一个电话先跟“吴妹”聊聊,杨大爷家所在的中心组简组长对我说:“以后你离开村子结婚了也要喊我们额,我们组一起来给你送祝福!”夜深人静,我在工作日记里写道:“被信任的感觉真好,像巧克力,让人喜悦又甜蜜。”
先问需求,再找办法。这样朴素的工作思路,在我后续包保罗寨组、推进电力提水灌溉工程挨家挨户做工作这些关键时刻,都派上了用场。
时间如村头的溪水悄然流去,再过3个月,我到村就满2年,告别近在眼前,每一天都值得珍惜。在今后工作中,希望自己依然坚定,把村干部传授的“先问需求、再找办法”的好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
贵州省务川自治县镇南镇泰坪村主任助理 吴小翠
师傅有话说
这两年来小翠成长得很快,从完全不熟悉不了解农村,到和大伙有了真感情,到村民把她当作自家人,确实不容易。她很努力,也爱钻研,碰到问题常常跟我商量,一起寻找解决办法。防汛期间,她在风雨中转移群众,经过有地质风险的一段路,但她并不畏惧。这种勇气,本质上是一种无私和忘我。她对村里的人、事与发展渐渐熟悉,特别是后期她能独立调解群众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能力升级的标志。虽然我是师傅,有时候我也很佩服她,她的踏实、勤奋、聪颖,也值得我们这些村干部学习。
这两年锻炼结束后,小翠就要回到城里办公,我希望她不要忘记在农村学到这些经验,多回来看看,多接触接触不断发展的农村、不断变化的村情。
贵州省务川自治县镇南镇泰坪村党总支副书记 申小松
本报记者 倪敏 周静文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