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平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认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通过开展“赋能行动”,持续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开创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学习“千万工程”,如何学,学什么,怎样学以致用,记者就此采访了山西省高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毕海霞。
记者:学习“千万工程”、推进高平特色的乡村振兴,你们是从哪里破题的?
毕海霞:我们着眼选优配强人才队伍,狠抓人才振兴,赋能乡村发展。这包括三条。首先,头雁领航,打造振兴“带头人”。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打造过硬“头雁”,为206名农村“两委”干部提升学历,持续优化农村带头人队伍。依托“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市乡村三级干部赴浙沪地区参加“乡村振兴训练营”,实地学习“千万工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及联农带农机制。先后3次邀请优秀浙江团队来高,为全市干部讲授“千万工程”和乡村运营。组织29名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书记开展“跨乡挂职·导师帮带”,深化实战实训新平台。
其次,雏雁展翅,锻造有为“新生代”。高平市高起点做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后半篇文章。用心谋划。出台乡村振兴新生代培养的15项措施,每人配备统一服装、图书礼包、乡情日记本。制定新生代一次性购房补贴发放实施办法,符合条件者每人可领取一次性购房补贴5万元。创建18个新生代实战实训基地,举办青春联谊会、演讲赛、短视频大赛、读书分享会、乡情日记大赛、新生代路演等活动。
再次,群雁齐飞,汇聚创业“排头兵”。完成11个脱贫村、5个乡村振兴村、29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第一书记的轮换工作,助力巩固衔接。从市直单位和乡镇择优遴选一批干部,组建“千万工程”工作队,到釜山村、苏庄村等振兴先行村,探索乡村运营。注重发挥选派干部、到村工作选调生、后备干部的积极作用,在乡村第一线培养振兴“排头兵”。
记者:学习“千万工程”的成效,应该体现为农户受益、共同富裕。增收是农村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您对此怎么理解的?
毕海霞:市委组织部牵头出台了《高平市乡村治理“一号工程”行动方案》,成立了全市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深化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产业联建、城乡联建“四联并进”组织设置模式,先后建成了“七佛山乡村旅游党总支”“喜镇苏庄联合党委”“釜山康养精品片区联合党总支”,将鲜红的党旗牢牢地插在了产业链上。
重视标杆先行。大力推广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0种模式”和联农带农利益联结“6项机制”,全市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97个、组建“强村公司”39个,成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上档升级的主引擎。
在项目支撑上,聚焦“五彩农业”谋项目,依托“特优品牌”抓产业,评审确定12个扶持村,争取上级资金780万元。本级配套资金400万元,扶持8个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村。完成杜寨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累计接待2.2万人次开展红色教育,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记者:高平在乡村振兴中如何把党建落在实处?“千万工程”又如何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
毕海霞:高平高标准推行“四化联动”,为组织振兴赋能。
管理规范化。高平市聚焦农村集体决策、项目、合同、资金、公开等关键部位、关键环节的管理问题,出台《关于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五个管住”的有关措施》;持续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出台《关于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的实施办法》,为管好事、管好人立起了规矩、堵塞了漏洞。
制度标准化。出台《高平市农村“两委”干部星级化管理实施细则》,完成了281名任职满1年的村“两委”主干的星级初评工作,配套星级补贴23.1万元,形成了“考核定星、动态调整,以星定酬、持续激励”的长效激励机制。出台《高平市村(社区)党员积分制管理办法(试行)》,把党员现实表现量化为具体分数,促使党员考核有标、奖惩有据。按照“五新七区八有十要素”标准,打造15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
保障长效化。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每年村均运转经费达到16.5万元。出台《高平市农村干部薪酬待遇管理办法》,保障村“两委”主干及副职年平均报酬分别达到上年度全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倍、1-2倍。常态化发放党组织书记任职补贴、农村离任“两委”主干生活补贴,缴纳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免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典型标杆化。统筹全市力量,集中培树一批在全省市有影响力的标杆村,破解农村党建品牌“有高原无高峰”难题。目前,釜山村、苏庄村、沟北村成为全省“千万工程”现场会观摩点,成为晋城市乃至全省有影响力的振兴先行村。依托“高平之治”路演活动,集中开展10场“同题共答”,发现了一批“干事有激情、做事有标准、成事有速度”的村党组织书记。
下一步,高平市聚焦五大振兴,大力实施“千万工程赋能行动”,坚持政治引领,坚持自治参与,筑牢法治保障,完善智治支撑,厚植德治教化,蹚出具有高平特色的“千万工程”实践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