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9年,值得!
2025-10-21 10:5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9年,对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派驻保定市阜平县夏庄乡羊道村第一书记李峰来说,是他与乡土共生、与村民同行的一段非凡时光。

  初心破万难

  2016年2月,太行山区寒风凛冽,26岁的李峰背着简单行囊走进羊道村,彼时他还是驻村队伍里的年轻一员。眼前的村庄,被贫困的阴霾笼罩:土路坑洼得能崴脚,自来水时断时续,产业更是一片空白。村民们守着贫瘠的土地,眼神里既有对好日子的渴望,又藏着对未来的迷茫。

  而羊道村给李峰的“见面礼”更是猝不及防,水土不服引发的肠胃不适反复折磨着他,最棘手的是用水难题,有时连洗脸、刷牙都要算计着来。可这些困难,没让他有过半分退缩。“既然来了,就要把事干好,把村民的冷暖放在心上。”他表示。

  很快,在两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李峰开启了“驻村第一课”:走家串户。他踩着泥泞小路,挨家挨户认门,盘腿坐在村民的炕头上拉家常。张家孩子上学路远、李家老人看病难、王家农产品卖不出去……这些村民的大事,他都一笔一画记在笔记本上,更刻进了心里。从协助整理扶贫档案,到帮独居老人代购米面油;从调解邻里间的鸡毛蒜皮,到陪着行动不便的村民去县城看病,他用一件件实在事,慢慢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

  李峰(左一)在村走访调研。谷一龙 摄

  产业谋振兴

  2022年7月,李峰接过了驻村第一书记的“接力棒”。身份变了,责任也跟着升级,从前是跟着干,如今要领着干。而过去6年扎根的时光,早已让他摸清了羊道村的“痛点”:“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没有产业,村民增收就是空谈。”上任第一天,他就把“找对产业、带民致富”定为核心任务。

  为了选准路子,李峰带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白天钻猪圈、鸡舍,围着技术员学养殖技术、学疫病防控;晚上开会,对着市场数据算成本、测收益。在反复调研、多次讨论后,结合羊道村闲置资源多的特点,最终敲定了生态猪养殖与蛋鸡养殖“两条腿走路”的产业思路。

  2023年,利用村内闲置猪圈改造的生态猪养殖项目率先落地。当首批生猪出栏、实现盈利时,村民们笑了,这是他们第一次真切摸到了致富的门。2024年,李峰决定乘胜追击扩规模:一边频繁往返医院与村庄,向派出单位争取支持;一边协调村“两委”整合闲置土地、闲散劳动力。最终,18万元资金到位,新养猪场建了起来,优质猪苗、专用饲料也陆续进场。年底盘点,项目不仅为村集体增收4万余元,还为村民创造了10余个家门口就业岗位。“不用背井离乡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这日子有奔头!”村民胡二合说。

  2025年初,李峰开始涉足蛋鸡养殖。从合作模式到利益分配,从技术支持到风险承担……他带着大家,花了90天,和企业反复开会,商讨每个细节。最终,敲定了“企业+集体+农户”的帮扶模式:村集体以基础设施、人工入股,企业以鸡苗、技术、饲料入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这一模式不仅让羊道村实现了“三转化”,即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收益变村民福利;更达成了“三受益”,即村集体增收、企业盈利、村民得实惠,还让羊道村彻底从帮扶“输血”转向自主“造血”。短短4个月,蛋鸡项目已为全村户籍人口分红1470斤鸡蛋,同时,项目还提供了32个临时就业岗。家家户户,都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

  真心换真情

  “产业要发展,民生更要跟上。在村里这么多年,我早跟大伙处成一家人了。”李峰说。在发展产业时,他也从没落下村民的生活冷暖。

  每年春节前半个多月,他就开始忙着协调米、面、油,再带着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挨家挨户慰问老党员、监测户、重残户。2025年春节前夕,他联系到雄安新区一家爱心企业,争取到125套新春对联大礼包,可发货时突降大雪,物流公司停运了。

  “村民们等着春联过年呢,不能耽误。”李峰没多想,当即开车出发,冒着风雪往返350公里,直到深夜11点,才带着沉甸甸的礼包回到村里。第二天一早,当村民们听说礼包是李峰冒雪连夜取回的礼包,纷纷拉着他的手感谢他。

  在李峰心里,村民的健康是“压舱石”。靠着派驻单位的支持,每年端午、中秋前后,他都会提前协调内科、外科、骨科、中医科专家来村,免费为村民体检、做健康咨询。遇上行动不便的老人,他更是亲自陪着专家上门。村民胡秀平患严重关节病,他就定期带骨科专家为她上门复诊,帮着代购药品。胡大妈说:“有李书记在,我看病方便了,心里也踏实多了。”

  9年驻村路,李峰满满的收获里也藏满了愧疚:他错过了孩子第一次入学,也没能在家人病床前守着,连春节万家团圆时他都时常留在村里。可当他看见羊道村的村民口袋鼓了、笑容多了,他认为一切付出都值得。

  本报记者 车婧  通讯员 郑波涛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