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记者在云南省芒市遮放镇采访时了解到一件新鲜事:仅有小学文化的弄喜村芒环村民小组长李春,最近手绘了一套村庄旅游规划图。图纸出炉后,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及专业人士的点赞。
芒环是个传统农业村组,发展旅游的经验是“白纸一张”,李春的旅游规划图是怎么画出来的呢?“我们经常组织村组干部到芒里学习,李春从中收获不小!”据遮放镇党委书记李澍介绍,去年初,户弄村芒里村民小组被市委组织部确定为芒市首批基层党建示范点之一。“到示范点上去,既看做对的题,又重点研究做错的题,要学会从尖子生的‘错题集’里找答案。”
李春(左4)正在芒里村考察
在傣语中,“芒里”即“好村寨”的意思。这是一个共89户440人的傣族村寨。记者走进芒里看到,一渠清流之上,双子水车矗立,百年榕树下,一条彩虹步道横贯南北,一番好村寨景象。“可你绝对想不到,去年这里还是坑洼的土路、杂草丛生的河岸。”户弄村党总支书记线二喊介绍,芒里曾是芒市有名的砂石料生产村,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芒里壮士断腕、关停了一批砂石厂,走绿色转型路、发展乡村生态游成为这个小组干部群众作出的“第一选择”。
从卖砂石到卖风景,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李春告诉记者。拿惯锄头的手改端旅游“饭碗”,村民起初都有顾虑。芒里村民小组党支部逐户逐人做工作,还召开群众大会,群众当面发问,乡镇领导和村组干部现场解答,统一了思想。去年2月,芒里10名党员领着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大干100多天,修路、搞绿化、美民居,“为了省钱,装饰路和墙的鹅卵石是我们从河里捡来的,拖拉机足足运了300多车!”芒里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岳凹保回忆道。
芒里村美景
去年6月1日,芒里村开门迎客。6月3日,日打卡游客突破2000人次,成为芒市的一处网红“打卡村”。芒里“火”了,其他村组也心动了。
如何帮助这些“心动”的村组迅速开展有效“行动”,镇村干部给记者讲述了发展旅游一年来,一道道“做错的题”如何订正的思路,毕竟“孩子学走步,哪有不跌跤的”。
规划阶段,镇村干部请来城里一家广告公司,可一个月后拿出的设计图却让大家大失所望,“采用的是城市大公园的设计思路。一来我们资金不够,二来没有体现我们傣族元素。”于是,镇村干部决定自己学着做规划。
芒里的地标景点是双子水车。铁制水车装好后,由于自重大、转速慢,引上岸的水流注入事先规划好的白水台景点后,由于水流小、水量少,不到一个月白水台就长满青苔,还泛着淡淡臭味,大家只好管它叫“青水台”。
芒里村双子水车
芒里有很多木奶果树。木奶果是一种集食用、药用、观赏为一体的热带野生水果。成熟时,房前屋后一串串,红的黄的,很漂亮。尽管镇村干部反复和群众宣讲,不要着急采摘。可一些群众还是早早把木奶果散卖给小贩,“果子留在树上不摘,既是风景也是钱景,我们要教群众算大账。”李春有所感悟。
李春的规划图里,类似的细节调整有很多。
芒里试着发展了一小块稻田鱼。去年6月23日办了一场捕鱼节,面对蜂拥而来的游客,鱼很快就不够捕捞了,村里只好到市场上买一批鱼放进去。“这次李春他们规划了3块稻田鱼种养殖区,规避了芒里的不足,让游客过足捕捞瘾!”李澍说。
芒里的稻田规模比较小,且多数不成片,不够游客们过眼瘾。李春规划着,小田变大田,打造成片的稻田和玉米地。在稻田里“作画”,用排列有序的玉米秆打造“迷宫”,既增加了粮食生产,又为游客提供了更多更好玩的沉浸式体验。
“哪做对了,哪做错了,该怎么改,芒里给我们排了雷、指了路。”在到芒里反复“取经”的基础上,李春和小组党支部书记闷二孟根据本组实际,召集组内党员群众一项一项过堂,“打造一条小吃街行不行?”“建停车场有无必要?”在一次次思想碰撞中,一张村寨规划“草图”就此诞生。
李春们试错的勇气和解题的努力,镇党委、政府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请来一支设计团队进驻芒环,从专业角度给予指导修改,向上申报建设项目,力争把规划图落地为“实景图”。“我们主打地道的傣味饮食,不盲目追求高端。”“我们力推傣族竹编等核心品牌,不搞同质化竞争。”李春始终坚持打好“特色牌”。
抡锄头,这些村个个是好手;搞旅游,都是“门外汉”。“从芒里出发,带动其他村寨都跑起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李澍斩钉截铁地说,遮放景色秀丽,傣族风情浓郁,且是我国现存的三个野生稻谷原种地之一,创过“世界上最高水稻”的记录。下一步,镇里将打造米博物馆、农耕文化展览馆等,发展稻米文化、江滩休闲、树洞温泉游等,把全镇的村寨都“链接”到农文旅产业上来,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让游客“芒里”偷闲、感受傣乡的“诗和远方”。
乡村振兴的大棋盘里,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如何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芒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晏惊周表示,芒市强化党建引领,精心选树芒里等一批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的基层党建示范点,通过点上“解剖麻雀”,既总结经验也分析教训,更找思路、明方向。今年,市委组织部将学贯两会精神,让示范点成为全市基层党建工作交流学习的“样板间”、锤炼振兴人才队伍的“练兵场”、探索共富路径的“试验田”。从点到线到面,以“尖子生”带动一大批“后进生”“普通生”成为“优等生”,在芒市大地上绘制出一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为维护云南边境社会稳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