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最难走的路 写最接地气的稿 我陪扶贫干部一起驻村的故事
2024-08-26 14:5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走最难走的路 写最接地气的稿

我陪扶贫干部一起驻村的故事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乡村干部报 许露露

  在脱贫攻坚战收官前夕,乡村干部报社推出“跟班采访乡村干部”活动。2019年6月,我前往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采访。

  瓦铺村俯瞰(资料照片)

  当时的瓦铺村尚未脱贫,全村贫困人口超过一半人。这个村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三个一”:

  进瓦铺村采访的盘山路(许露露拍摄于2019年6月10日)

  第一个一,是一条路。它是进村的唯一一条盘山路,看起来不起眼,却是20多年前全村男女老少在村党支部书记唐国斌的带领下,用榔头和铁钎一点点凿出来的。从93年到97年,整整4年,全村人忙完家里地里的活就拿着榔头上工地,村里不到1000人,最多的一天有400多人同时上工。

  许露露(中)采访百岁老兵惠德泉。(拍摄于2019年6月11日)

  第二个一,是一位百岁老兵,他名叫惠德泉,出生于1920年(已于2022年去世,享年102岁),这位老兵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部队是炮兵连长。这样一位战争英雄,在35岁退伍后,却选择回村务农,大半个世纪和女儿在村里相依为命。从他身上,我体会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境界。

  瓦铺村的“石坎坎”(许露露拍摄于2019年6月12日)

  第三个一,是一块田,它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石坎坎”。瓦铺村耕地稀少,为了生存,村民以极大的耐心把石头削成薄片,整齐地码成悬空的地基,再填上土,硬是造出一块块大大小小的耕地,这就是石坎坎。有的石坎坎只有巴掌大,只能种几株玉米。像瓦铺村这样的山区村,基础设施欠账太多,仅靠种地,农民的付出和收获远远不成正比。脱贫攻坚让无数农民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次驻村采访,我亲眼看到了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和他们在一起,相信任何一位新闻工作者都会产生一种巨大的责任感,想要为他们发声,想要为他们宣传。

  一位同行说过,脚下的泥土、身上的灰尘,是时代的馈赠,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勋章。走最难走的路,写最接地气的稿,到基层一线去,会让我们的报道更有深度,更有温度!

责编: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