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调研报告千字文 | 桑蚕产业名村的创守之路
2023-06-09 14:3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加西村位于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下甲镇东南部,地处大石山区,山多土薄,水少难存,自然条件恶劣。2012年,村里引入种桑养蚕后,桑树在贫瘠的土地扎下深根。

  十年间,全村种植桑树已达2800余亩,建有160间集体大蚕房,养蚕户从2012年的12户发展到如今187户群众,年均蚕茧产量20万斤,产值约100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1.6万元。小桑叶成了“金叶子”,带富一方百姓。原本靠天吃饭的加西村,已是享誉百色乃至广西的桑蚕产业名村。

  创业成功的关键在哪?2021年9月到村任职以来,我深入桑林地头走访,总结主要有三点经验:

  一个符合村情的产业。曾经,辣椒、马铃薯也是加西村群众尝试开拓的产业,但均没取得成功。而耐旱的桑树即便在石缝里也可以存活,每一批蚕25天左右的生产周期,也能让群众得到短平快的实惠。同时,随着“东桑西移”,广西成为全国蚕茧主要出产地,大量蚕丝厂的入驻,解决了蚕茧销路,助力桑蚕产业在加西村扎根,让种桑养蚕成了深藏大山、急需致富的加西村的最优选。

  坚持一个目标干到底的定力。村里的老党员看得清楚,自加西村决定发展种桑养蚕以来,前后三任村党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们,一棒接着一棒干,解决了产业发展“掉链子”的隐患。每年都外出技术调研、蚕农大会,即使此前受疫情影响,也排除万难坚持推进;村里的蚕房从第一代的自建铁皮蚕房,升级为如今第三代标准化集体大蚕房,桑蚕养殖技术紧跟前沿、持续更新。

  一支重视“传帮带”的队伍。首批走出去学技术的党员和能人在消化了技术难点后,成功实现年收入翻三番,同时成为村里传理念、传技术、传经验的中坚力量。这支队伍汇集了党员干部、土专家、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和蚕房开展技术指导,成为推广种桑养蚕的播种机和宣传队,有效带动了产业跨越式发展。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近些年,与外部市场互通有无后,蚕茧价格波动成为制约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的关键,如何打破“蚕贱伤农”的困境,守好加西村产业兴旺的势头?结合到先进地区“取经”的所见所闻,有以下建议:

  打时间差培育第二产业。通过与食用菌公司合作,开展菌菇实验种植,先行打通销路,培养一批食用菌技术养殖技术能人,再通过党员和技术能人在全村进行推广。可以充分利用养蚕结束后,每年11月到3月的空闲,进行菌菇养殖,进一步增加群众家庭收入。

  以实验基地为基,提升养殖效能。全自动的优势在于机械化、规模大、产量大,通过村集体全自动机械化养蚕实验基地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扩大大蚕养殖规模,同步推进小蚕共育实验养殖,预计全年可向周边村庄发出小蚕1000张,年产值再增15万元。

  创新思路拓宽销售渠道。通过与学校合作,将幼蚕养殖引入学校劳动课,讲解加西产业发展故事,传播桑蚕文化。同时将加西桑蚕产品从单一的蚕茧销售,逐步转为桑蚕文化包装下的桑叶、小蚕共同销售,进一步提升本村桑蚕品牌知名度。

  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下甲镇加西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岳梦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