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中国新时代文化的种子也在乡村。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必须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深刻分析蕴含在两个文明之中互通共享的核心价值特质,努力做到“五味”调和。
一是要有国的味道。我国独特的农耕文明塑造了中华儿女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认同。特别是近代以后,空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农民这一最广大群体的国家意识觉醒。千百年来,人衣食于农、农根植于土、土存续于国的认知不断成为共识,深深镌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
二是要有家的味道。农耕生产方式的集体性、合作性等特点,造就了聚族而居、差序格局的家文化。“首孝悌”常常是耕读人家子弟的启蒙第一课。从古到今,“乡”和“家”的概念已经密不可分,甚至互为彼此的代名词,构成中国人共有的家乡情结。
三是要有人的味道。农耕文明的核心在人。传说神农氏是奠定中华文明发展基调的人皇。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里,处于中心位置的人,能顺时、取宜、守则、和谐,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耕耘繁衍,塑造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本真自我。时至今日,乡村振兴的关键依然在人。
四是要有农的味道。乡村文化总是与苗圃田园、河流山川、乡老村童等风土人情紧密相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不是简单地把城市的“风景画”复制粘贴到农村,而是要继续绘就“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农乐图”,让“农家饭”越吃越香。
五是要有新的味道。乡村文化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汪春池。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不能总是涛声依旧,每天都重复过去的故事,甚至反复呢喃老歌。须知古往今来,多少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的思想和事物皆发轫于乡土、胎动于田园。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当积极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努力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同乡土精华文化资源心手相牵,真正实现共生共荣、相得益彰。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