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红色基因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内生动力
2019-03-19 15:23:0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临组轩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沂蒙山小调》从小唱到大,《沂蒙红嫂》的故事从小听到大,红色是沂蒙大地的底色,在红色文化的耳濡目染下,红色基因已经成为沂蒙人民的“标签”。新时期,临沂干部传承沂蒙精神,把红色基因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内生动力,激荡起干事创业的合力。

  红色基因源于基层,系于群众。2012年以来,山东临沂市分四批选派7686名优秀机关干部到2522个行政村、4527个自然村任第一书记,实现了软弱涣散村、省定贫困村、扶贫工作重点村全覆盖。七年来,广大第一书记放弃都市的繁华便利,割舍假日的天伦之愉,以村为家,抓党建促脱贫,办实事惠民生,把红色信仰和希望的种子,播散在农村大地,赢得了千万老区人民的广泛赞誉。

  19次走访,不让一人“掉队”

  “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用生命实践‘为群众当兵打仗’的革命信仰。今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不让一个老区人民掉队’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殷切希望,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压舱之宝,把最优秀的干部送往基层一线,凝聚起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热忱力量。”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说。

  临沂市旅发委第一书记曹学庆、刘昕睿到临港区朱芦镇宋家彩村报到时,正是宋家彩村棚户区改造动员搬迁的关键时期,多数村民不同意搬迁,宋开满更是想不通。搬过去以后,家里的地怎么办?不种地怎么来钱?没钱怎么过日子?他把一肚子苦水都倒给了第一书记。

  群众有忧虑,怎么办?第一书记放下行李,一头扎进群众家中,查民情、听民心、解民忧,为村民办理贷款,流转土地进行旅游开发,协调景区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积极探索多渠道旅游扶贫模式……一个月下来,他们嗓子哑了,满嘴起了燎泡。

  以心换心,方得真心。当第一书记第19次来到宋开满家时,他终于放心地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驻村5个月后,景区开门纳客,大巴车来了,游客来了,村民们的茶叶、花生一下子成了外来游客眼中的宝贝。“现在住上高楼了,不用辛苦种地,还有钱花,真是多亏了第一书记”,宋开满一边在景区卖当地特产,一边高兴地说。

  激活红色基因、赓续红色传统,7686名第一书记把助农增收致富作为行动自觉,全身心拥抱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在干事创业中标注了自己的价值坐标。

  临沂日报报业集团第一书记帮助村里成立草莓种植合作社,仅此一项实现村集体年增收7万多元,村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市公安局第一书记为任职村引进投资项目,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七年来,第一书记们立足实际抓产业上项目、抓培训引技术、抓服务创品牌,指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534个,招商引资21.5亿元,新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增收项目5468个,村集体平均增收6.8万元,实现了帮扶工作由“输血”向“造血”的重大转变。

  党群抱成团,第一书记村村盼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铿锵嘹亮的宣誓声在兰陵县向城镇卜楼村“蔬香门递”田园综合体施工现场响起。为赶工期、避雨季,华能临沂发电有限公司选派第一书记侯宝聚、赵兴彬把全体党员外出接受党性教育,改为施工现场重温入党誓词。

  2018年夏天,卜楼村第一书记带领党员群众开展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短短25天,他们平整土地120亩,拆除大棚200余个。半年时间,占地640余亩的35个新型钢结构蔬菜暖棚项目全部建成并预租。“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干成大事。”侯宝聚把功劳归功于全村人的同心协力。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在第一书记带领下,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越来越强,群众获得感越来越强。平邑县流峪镇兴郭庄群众兴奋地讲:“以前村里小孩找对象难,相中小孩、相中家庭,就是相不中俺这个村,现在行了,俺们村在周边村数第一了。”

  为让沂蒙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临沂创新实施第一书记“红色尖兵”提升工程,探索建立第一书记星级评定制度,开展“第一书记大课堂”、“第一书记体验日”、征集第一书记标识等活动,进一步坚定了第一书记的理想信念,提高了服务水平、提升了干事激情。在“第一书记体验日”活动中,第一书记派出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每半年到第一书记任职村开展一次“同吃、同住、同工作”活动,深入研究推进任职村的各项工作。

  红色基因,融在血脉,扎根人心。七年来,第一书记们用辛勤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累计指导任职村新发展党员5876名,修建村级办公场所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200余处,健全管用制度6500余项,整修道路1万余公里,绿化公共场所726万平方米,新上水利项目1647个,新建卫生室762个……

  撤点不撤心,做一生第一书记

  平邑县仲村镇兴合村至今还保留着临沂市住建局第一书记季大勇的宿舍。2016年4月,两年任职期满时,村里85名党员群众自发以按红手印的方式挽留他。从此,“做一生第一书记”成为季大勇的庄严承诺。撤点不撤心,他每月至少回村一次,个人自掏腰包设立爱心基金,筹资10万元装修村老年公寓,春节自购大米、面粉走访困难家庭……“季书记把俺们村当成自己村,任期结束后,人是回城了,但心一直留在俺们村!”兴合村党支部书记管国全说。

  一次书记行,一生书记情。驻村时,全心全意不舍昼夜;期满时,牵肠挂肚依依不舍。像季大勇一样,每个有第一书记的村子,总有这样的感人故事在上演,这似乎成为每一批临沂第一书记的共同经历。

  红色基因是一心为民的先进基因。临沂坚持重心下移,紧密结合第一书记工作,创新开展结对共建、结对帮包、结对联系、结对服务,组织99个市直单位与70个第一书记任职村所在乡镇结对共建,921个县区直单位与782个第一书记任职村结对帮包,市县乡10185名领导干部与34092名农村党员群众结对联系,6.2万名村居干部和党员与37.6万名困难群众结对服务,着力推动机关资源向乡村倾斜、党员干部与群众结亲戚常联系,赢得基层普遍欢迎。

  “干部驻村帮扶、单位结对共建、部门政策支持、财政经费保障、强企结对帮包,一项项制度的落地,有效凝聚起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第一书记工作的强大合力,使第一书记工作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临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姜仕礼讲。

  财政部门按每个工作组每年不低于50万元的标准拨付专项经费,每人每年1.5-2万元标准发放驻村补助,全部购买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对表现优秀的第一书记优先提拔使用。2000多家企业自愿与第一书记村结对帮包,村均投入6.5万元;市司法局为第一书记村统一选配了法律顾问;市卫计委牵头开展送医送药、义务巡诊等活动……在第一书记感染下,很多部门单位、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主动支持第一书记工作,逐渐形成了“一村发展、八方支援”的良好局面。

  党心换民心,黄土变成金。广大第一书记始终牢记党的宗旨,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把任职村当成第二故乡。七年来,他们累计走访慰问困难群众17.7万人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7.4万件,协调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5.7亿元,减少贫困人口8.7万名,将好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责编:车婧